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察传》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对“传闻”必须加以审察,才不致于上当受骗,阐述“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的道理。文章开头就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这是针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传言失真的情况来说的。在战国末期,所谓“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策士横议。象张仪、苏秦之类的人物,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强词夺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混淆视听,蛊惑人心。上当受骗的不仅是普通百姓,就是英雄豪杰也在所难免。所以  相似文献   

2.
《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它的中心论点是“世时移,变法宜矣”。它赞扬秦始皇继承并发扬商鞅变法图治的精神,反对“法先王之法”的政治主张。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上(指“今上”,即“当今的国君”)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肯定秦始皇“不法先王之法”是有理的、正确的,否定“今世之主(这里的“主”,视作动词,译为“主张”)法先王之法”。文章主旨鲜明、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它指斥那班“言利辞倒,不求其实”的“天下之学者”是  相似文献   

3.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4.
《察传》和《察今》都是选自《吕氏春秋》的名篇,两篇文章都引用事例和寓言故事,都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都强调了“察”的重要性,这是两文的共同之处。但由于《察今》是针对政治与政策的方针而作,提出的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重大路线问题,而《察传》则针对人们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作,提出“得言不可以不察”的论点。要变“先王之法”,这是一般人,尤其是君王、大臣们难以接受的;而要审察传言,则不致于遭到公开的反对,只不过有些人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罢了。所以为阐明题旨,两文的论证方法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论点的提出来看《察今》以设问开篇,首段先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的问题。然后从反面立论入手,阐释“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宣扬了“察今”的论题。第三段紧接着引用“荆人袭宋”的故事,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泥守先王之法的害处。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5.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6.
《汉书·苏武传》是大学中文系与中学语文补充教材中的必读篇目之一,但向来少有论述。为中学教学的需要,当前特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需要,今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向大家请教。《苏武传》是东汉班固奉诏而作《汉书》中的《李广苏建传》附传。众所周知,班固  相似文献   

7.
读《察变》     
赫胥黎以渊博的学识,警辟的文字,东冲西突,攻陷了自以为亚当和夏姓的子孙们的最后的堡垒。——鲁迅:《论语一年》《天演论》是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赫胥黎阐述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两章。此书上卷导言十八篇,下卷论十七篇。《察变》是上卷导言的第一篇。它论述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的现象和生物界生存竞争、天然淘汰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察变》是部编高中第六册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是从《严译名著丛刊·天演论》中节选的。原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思想家赫胥黎。《天演论》是其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前两章的译文。《察变》是《天演论上·导言》中的第一节。译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严复。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察传》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书中列举了若干以讹传讹的事例,说明“闻而不审”,即听了一种说法不加审察的危害,告诫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呢?书中说:“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们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这是很有道理的。眼前就有一个例子: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周海婴推出了一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其最后一节“再说几…  相似文献   

10.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本是巨商,因助秦庄襄王有功,拜相国。庄襄王卒,始皇即位,吕继任相国,号称仲父。为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他蓄士三千。后因嫪毒谋反事受牵连被免职,不久忧惧自杀。  相似文献   

11.
《观音传》是上杭木偶戏中最重要的神戏之一。通过对《观音传》剧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角色妆扮、舞台提示、报台程式、曲词宾白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戏剧文学作品,故有必要对此剧本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2.
巴奴日是拉伯雷在他的代表作《巨人传》中塑造的一个弄臣。这是文学史上弄臣形象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第一人。这一文学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这部作品成为雅俗共赏的关键,也因此给拉伯雷带来了巨大声誉。文章不仅揭露了法国封建专制和教皇专权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在巴奴日性格的不断发展中,表达了作者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晋书·儒林传>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记述了两晋独具代表性的十八位儒师.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淡泊名利、或博学洽闻、或独善其身、或振教兴化、或达于从政,在两晋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独特教育背景映衬下,形象鲜明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儒师形象为当代教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之一的《莺莺传》,以其独特的人物主角选取而堪称卓异。女主人公莺莺,既非惯见于唐传奇爱情故事中的娼妓之女,亦非受囿于豪门世家中的宠姬,而是一位名门闺秀。以莺莺之出身与容貌,最终为一介寒儒的男主人公张生始乱终弃,这不能不使人对张生的弃莺莺之动机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从该传奇中莺莺写给张生的那封长信当中,已经可以发现二人分手结局的必然,因为莺莺信中明确提出三点:其一是“达士略情,舍小从大”;其二是“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其三是“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配套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古代和现在(基本精神)(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基本精神”指的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相同的?读后仍感茫然。这样硬译似不可取。原句是个省略句。古今“什么”一也,人与我“什么”同耳,这两个“什么”省略了,要补出来才能使文理贯通。第一个“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提示1、让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者”字除了二题中所说的两种作用外,还有一种用法:表示把中心词提前,定语后置的作用,如“马之千里者”中的“者”,翻译过来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但和“唱歌的”“的”不一样,它放在“唱歌的”后面组成了名词性的词组。辩别下列句子中“者”字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7.
《察合台语》是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使用的古典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分布的地域是相当广的,从我国新疆一直到中亚。《察合台语》一方面是以河中地区、霍拉桑和新疆居民的活的突厥语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以黑汗王朝古典维吾尔文学传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察合台语》是在黑汗王朝书面突厥语和花刺子模书面突厥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含有黑汗王朝古典维吾尔语的某些特点和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金帐汗国花刺子模文学的乌古斯—克普恰克语的语言成分。其次,  相似文献   

18.
一、引人入胜的起笔《察变》(高中第六册)是《天演论》译本的正文首篇。它本是赫胥黎原著的《导言一》,严复译述时改为今题。《导言一》本来也是赫胥黎写的,是自序而不是别人为这部著作写的序,这样改变不足为奇。令人奇怪的是开头的“赫胥黎独处一室”,用了旁人  相似文献   

19.
20.
一、《察变》一文是严复(1853——1921)根据英国博物学家、思想家赫胥黎所著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两章意译出来的.译文主要是从赫胥黎独居写起,由眼前普通事物引向大的道理——阐述自古至今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现象和生存竞争、天然淘汰的自然规律.批判了“天地不变之言”和“遽以不变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