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文学叙事实践着"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创作理想。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汪曾祺主要依靠将人生理想化的方式,着力于审美人生的营造与刻画,使得文本充满唯美主义色彩;同时他还注重发挥小说的伦理教化作用;为了有别于西方的人道主义,汪曾祺主要是发掘和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追求通俗的抒情与刻意的和谐,这是汪曾祺小说的特点,也是其文学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的地域文学实绩中,江苏作家以短篇小说成就了江苏区域的文学地位,并由于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作品而形成了描写民间世界的丰富文本,江苏短篇小说也成为引领中国新时期短篇小说的风标。江苏短篇小说并不是以外向型结构与现实相联系,而是呈现为内向型发展流脉,他们并不热烈关注政治改革与时代演进等宏大命题,而是将民间世界的真实和生存、人性的丰富和温情、生命的思索和体悟等日常主题,作为彰显其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5.
吉磊 《考试周刊》2010,(24):34-35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极具艺术个性。他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人性美的呼唤、风俗画的描绘、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和谐的人生理想─—简评汪曾祺的《邂逅集》李新平汪曾祺是本世纪40年代登上文坛的小说家。建国后,他陆陆续续的创作,贯穿了半个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他重振文坛,以其深厚的功力、创作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早在1938年,汪曾祺便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短篇小说,并自觉不自觉地把他的短篇小说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从主旨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对人富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影响,在作品中注重对人性美的开掘;从文体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夫简洁精练的短篇小说文体影响;从文学语言来看,汪曾祺更是明显受到屠格涅夫作品语言精炼化和诗化特征的影响。在屠格涅夫影响的背后,隐含了跨文化传播的某些内在规律。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特质,这为其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汪曾祺深刻理解外来短篇小说的内在精神,并以此激活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短篇小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是对民间民俗生活中成长仪式的象征性摹写,隐喻了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和文化精神的不同理解。汪曾祺将自身的思想裂变演绎为“成长”的模式和文本结构,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以浓重的民间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将“民间”生活模式艺术化,使得短篇小说充满了多重意味,为短篇小说“写人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板。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之独特,就在于,他是当代文坛的一位不为潮流所动的作家,一位对世事人生保持着宁静、恬然、淡泊的作家,一位能把诸多短篇小说的结尾制作得美奂美轮的作家,一位实录民俗且对此保持一份诗心梦意的作家。文章由此探讨了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以描写一个特定的历史沿革,特定的地域风情见长,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作家对民族的道德美,情操美,人性美进行了着力的讴歌赞颂,由于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创作中童年意识一直统摄着他的审美理想,成为支配他创作的特定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小说观念的变革在40年代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入的冲击。卞之琳、盛澄华、萧乾、常风等人对正在当代西方发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家纪德、伍尔夫、阿左林、卡夫卡以及契诃夫进行了引介与评论,为汪曾祺短篇小说现代化试验提供了详尽的理论资源。其中,对汪曾祺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卞之琳的译介文学。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坛和评论界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带着传统而浓郁的乡情的汪曾祺,在踏入西南联大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其文学探索之路。他那些具有独具特色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理想化的追忆和叙述,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与揭示。这些看似深刻的内容,汪曾祺却以清秀隽逸、古雅而又浑朴自然、意趣涣涣的显露出来的,这种创作风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中外读者的交口赞誉。  相似文献   

14.
任娜 《文学教育(上)》2008,(15):142-143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鹭焱 《初中生》2007,(3):14-17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金石书画,而且酷爱运动、擅长各种乐器。汪曾祺从小耳濡目染,在文学、书法、图画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文学方面,在小学读书时就让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一论、再论《茅盾短篇小说的浓缩艺术》二文中,是从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技巧方面来探索他是怎样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浓缩”在他的短篇小说里的,本文试从他落墨于人,却着眼于剖析社会的视角来进行探索,因为在茅盾的头脑里,时时刻刻都在负荷着整个社会。早在“五四”时期,他就针对鸳鸯蝴蝶派把文学当成“为游戏,为消遣”的东西而提倡“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这个“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发展到40年代,他更明确主张作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同群众相结合,表现新的时代,新  相似文献   

17.
曾祺善以抒情的笔调写小说,尤其以短篇小说创作见长,他主张“用最经济的文学手腕,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面”.然而在他有限的艺术空间里却经常出现浓墨重彩的乡风民俗,有些作品甚至只是在大段的乡风民俗描写后不动声色地缀加一两个人物,然后于平淡奇崛中收尾,给人以余韵悠长的回味.这位技艺大师如此偏爱于乡风民俗,在笔者看来,一则当然是因为他对这一切早已烂熟于心,由衷喜爱:再则便可见他艺术追求上的独运匠心.这里拟从汪曾祺的人生观念、审美意识和创作实际出发,对其抒情小说中的民俗风情描绘的意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和余华用两种不同的笔调在八十年代描绘了整个世界的两个极。汪曾祺用平和的笔调把他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诠释在读者面前,借此来完成他文学上的人生升华,对抗一直以来的人生冲击。他的文学世界只是构成了整个世界的一极。余华则用冷酷的笔调把他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他的那种愤怒、对暴力的渴望,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异常平常。他的作品构成了世界的另外一极。两人在各自的“个体化世界”描述中灌注了自己对现实的切身体会,用自己的幻想建造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楼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