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对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看,我国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上主要存在多元主体需求传导不畅、专业设置制度不合理、以学科为基础分设系科、课程资源按院系分割、教师聘任与考评隶属院系等问题。为突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从而为跨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评价机制、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大学应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探索教师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大学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指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目前存在覆盖面不够、学校重视不够、跨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剖析了跨学科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后,认为跨学科大致经历了隐性自发与显性自觉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跨学科与多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概念、演变历程及相互关系。在对跨学科发展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对跨学科与大学、跨学科与社会、跨学科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大学要大力发展跨学科教育,同时创新跨学科组织以提升科研生产力,通过跨学科人才及科研成果的产出促进大学的实力提升,进而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服务;应从更高层次上进行学科间的深度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科内外要素的协同创新;在跨学科实践中,首先要关注对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跨学科思维除了包含组合的思维要素外,还需要具有跨学科的问题意识、边界识别意识、领域互动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新思路,跨学科课程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跨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其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发展,也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S教师为个例,从知识维度、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对跨学科课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跨学科课程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科内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视野的窄化。教师在本学科中钻得深,甚至对教材的“边角料”也如数家珍,但缺乏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框定在狭窄的范围。二是教师创新后续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教师专业生命的源源不绝的动力。长期耕耘于一个学科中,教师的学科创新空间日渐减少。因此,寻求教师专业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需要我们打破原有学科内培养的固定形式,尝试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实施对高校进一步激活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特色高校既有学科相对集中、领域优势明显的特征,也存在学科相对单一、领域面较窄等不足,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是当前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电子科技大学跨学科中心建设的探索实践,为促进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跨学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促进学科之间深层次、多元化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均衡发展且富有特色的跨学科体系,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基于对跨学科发展的历史梳理,及其专业设置的内外交互逻辑,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制度和文化障碍,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跨学科理论建设和研究协调、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优化,是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前科学发展高度综合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日益增多、跨学科研究组织在我国不断兴起,使跨学科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跨学科组织建设的根本。通过介绍目前国内外著名高校跨学科实验室人才队伍的现状,并从人才队伍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人员结构和重视程度问题上,分析我国跨学科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思路,以推动我国跨学科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中文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中文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文章认为,中文专业应培养跨学科课程的专业师资,建构系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新跨学科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等,以全面提高跨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为中文专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跨学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工商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农、工企业的专业需求等原因,进行跨学科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必要。跨学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包括以下措施: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二是制定培养计划,三是引入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四是构建院系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地方高校发展目标的定位问题,认为一些地方高校一味求大、求全、求名、求利,存在错位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目标的定位趋同,并将引发各种弊端.在此基础上,综观先进大学正确定位的发展历程,提出地方高校应该在宏观上根据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导向,并在这个大背景中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微观上应该按照办学类型,瞄准服务空间,注重各自的办学特色,恰当地对发展目标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管理是一个高层次、高难度、复杂的、大系统的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国内高校在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关系、薪酬、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要做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要实施薪酬改革,切实做好考核工作;要做好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论建设行动研究型高校辅导员队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动研究”为建设行动研究型辅导员提供了理论支持,行动研究型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心,具有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建设行动研究性辅导员队伍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培养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建立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市场力量是 2 0世纪中叶以后影响大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近年来 ,在我国 ,市场力量虽只刚刚开始介入大学 ,但其势头强劲。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虽然市场力量介入大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如果把大学发展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支配 ,那也是极其危险的。大学要想不完全为市场力量所控制 ,就必须有对市场的制衡力量 ,大学自身的精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制衡力量之一。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在市场力量介入大学的趋势之下 ,如何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来限制和消解市场的负面影响 ,并试图论述如何在大学市场化趋势和大学精神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发展思想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揭示出人的个性发展的深层规律,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塑造和个性发展。现阶段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归结为:1.探索、创立和完善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2.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弘扬集体主义精神;4.努力塑造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本体的新视角看,中国大学的基本精神是至其诚,西方大学的基本精神是求其真。至诚与求真是相通的,都是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大学教育如还原到教育本身,其逻辑起点便是至诚求真。这种教育是与物本教育、奴化教育相对立的以人为本的尽性教育,充满主体间性,严肃活泼,直指生活世界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其宗旨是通过人的实然状况臻至人的应然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首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委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是一个值得深入总结、研究和创新的重大问题。针对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特别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执行中存在的认识偏差、职责不清、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认为加强高校党委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晓中  陈伟 《高等教育研究》2007,28(8):54-58,81
作为时代主题的发展和多重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建构一个适宜的分析框架,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发展理论、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三个关键性支点而建构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分析框架,需要还原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性,即广泛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批判吸收各种流派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加之部分著名大学校长的身体力行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逐渐滋长了一种自由主义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上崇尚个性主义 ,在教育过程上坚持学术自由 ,在教育管理上力求教授治校。它反对封建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专制 ,具有进步意义。但是 ,由于它生不逢时 ,加之其本身的软弱性 ,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 ,它也就不可避免其最终的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我们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题目,对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我们也没有停止过讨论,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首先还是观念问题,尤其是缺乏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仍然固守原有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作出新的选择.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内涵和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以职业为导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