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2.
唐初避讳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唐高祖李渊沿袭传统,避 其祖之讳。唐太宗出于政治目的,并不刻意避讳"世民"二字。由于"世"与观世音菩萨中的"世"相同,历来 有观世音为避唐太宗讳改称观音之说。本文以发愿文为依据,澄清了这一历史误传。  相似文献   

3.
清代黄本骥为湖湘著名学者,他一生涉猎广博,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其《避讳录》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从周至清的避讳现象,对避讳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该书性质多样,不仅作为类书被载入《八千卷楼书目》等书中,亦被《中国古籍总目》等书归入史部政书类,被《书目答问补正》等书划为谱录等类目。《避讳录》蕴藏着丰富的学术价值,除用以避讳研究外,还可运用于古书的校勘、辨伪、鉴定和考证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暴希明 《新闻爱好者》2008,(12):140-141
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相似文献   

5.
避讳给古籍整理工作带来一些困难,造成一些混淆,本文阐述了避讳的产生和发展,避讳的种类,力图对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7.
明清档案中的抬头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抬头与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书写规则上的集中反映。文章对明清档案中抬头的主要表现形式,避讳的主要方法及一些特殊的避讳字样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造成了文字混乱,史实淆乱,给人们阅读、整理和研究古籍带来了困难。但各朝讳字不同,有其自身规律。掌握这一规律,熟记各朝代帝王的名号及其避讳字,对鉴定古籍版本的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查阅古字典,"讳"在<说文解字>里释为"忌也,从言韦声"."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  相似文献   

10.
历代古书书名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举例分析了中国历代因避讳而更改的古书书名以及部分文体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频仍,传统礼法遭受冲击,避讳无定制,宽严随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避讳在当时被削弱,相反却仍然盛行,并且有可以定论之处。本文拟从特例出发,参以史实,试做浅析。  相似文献   

12.
慈禧观戏     
一凡 《湖北档案》2009,(8):37-37
慈禧太后虽然头上顶着"老佛爷"的光环,其实骨子里也无非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相同的爱好--看戏. 慈禧看戏有许多癖好.首先是避讳.慈禧属羊,所以带"羊"字的<变羊记>、<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剧目一律不能唱,唱词中更不准出现"羊"字.<玉堂春>里有一句:"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伶人陈德霖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有一个著名的武生王福寿跟人合伙开了间羊肉铺,本来和唱戏毫无瓜葛,可也照样犯了忌讳,慈禧从此不再赏赐他,吩咐说:"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更好地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提问作为新闻采访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保证采访效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新闻采访中应避讳的问题以及提问技巧进行分析,希望对新闻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更好的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提问作为新闻采访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保证采访效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新闻采访中应避讳的问题以及提问技巧进行分析,希望对新闻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大量的圈符,对于此符号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是为避讳。但从对《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有圈符的分析来看,其意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许元 《历史档案》2005,(1):71-76,70
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迹调查集》中说:“史料必须考订,不考订就会以伪乱真。而在中国历史上,伪造文件数量之多,以对太平天国文物的伪造居第一位。”①为深入研究和探讨太平天国史就需要深入进行有关档案史料的编纂和考订工作。而在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避讳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文化领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关于《篆隶万象名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篆隶万象名义》在《玉篇》一系字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保存了顾野王《玉篇》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本文拟从版本、避讳、符号等方面对其作了较为深入的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谓之“避讳”。 避讳大约在西周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将避讳看得与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同样重要。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威风,规定在文书中也必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结构为"是-非似"(being&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讳文化"背后的"'沉默'传播"包含的一般传播规律,对传播学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