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社会实践是培养中小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和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教育要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培养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建国以来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始终"坚守"的一项教育活动。深度审视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理想化的学校教育,就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样的学校教育,既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向需要,也符合教育的本意,是和谐而返璞归真的教育。但是,现实中的教育不但偏离了教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就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了此种能力就能分辨是非真伪,为发展其他能力打下最重要的基础。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营造和优化有利于人才创新、人才培育的学校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我国的教育模式改革上就必须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因此,笔者就知识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的演进提出以下构想:一、“工场型学校”的终结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工场型学校”是近代产业社会的产物,近现代的价值观是“产业主义的价值观”,它旨在推进一切产业化的社会观念,重物质分配、生产…  相似文献   

4.
银召霞 《教书育人》2011,(21):38-39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  相似文献   

5.
新建院校与政府、社会的紧密关系表现在:学校办学定位聚焦"地方性"、"应用型";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和社会需求;学校相当比例的校级领导来自地市政府;学校招生和就业都以本地为主;学校积极与政府和社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分化发展、高校的社会责任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是新建院校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紧密的主要原因。被外资"牵着鼻子走"、教育的特殊性被忽视及合作教育的质量不够是当前新建院校在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中暴露的问题。新建院校应明析社会责任,聚焦人才培养,谋划长远发展;政府应积极扶持,合理引导,尊重高校办学规律;社会各界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新建院校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6.
创造教育是培养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创造性(即创造能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教育思想。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价值在于创造。因此,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校践行教育规划纲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把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①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层次、分目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②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教育、信息优势,开创了"科技绿舟"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实施科技兴农;③实施"四个一工程",构建政府政策指导、学校科技支持、企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致富的新农村农业产业化服务新模式;④坚持开展"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努力为社会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学校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时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合作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校科研综合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当前高等教育满足了社会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各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采访了有关人士,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进行了梳理归纳。  相似文献   

10.
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一个个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作为人们狭义上对教育的理解,被称其为正规教育。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家庭教育也被摆到了显著位置。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既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73):7-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而"德"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而"艺"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人最先、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而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文章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入手,提出了几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博 《职教通讯》2017,(29):1-4
从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在人才供给能力方面,非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培训的基本需求;在科技服务能力方面,由于技术知识转化能力较弱、技术交易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导致科技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提升路径,要以区域发展为服务对象,促进社会服务融合开放、以终身教育为服务理念,提高多元人才供给能力、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就以政治和经济这两大社会结构要素为例,它们都对教育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力,与此同时,也受着教育巨大的反作用力。比如现在有一些社会力量办学的,挺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触角。社会紧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也惟其如此,学校才能焕发生命力。这些人才反过来,又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既然教育就是使一个人社  相似文献   

14.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既是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要求。针对这一要求,高职院校要按照市场的要求,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坚持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切实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强调和重视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新形势下如何围绕教学中心位置,充实内涵、练好内功,吸纳外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企业教育至少发挥了教育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教育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为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提高做出探索,经济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提高了企业职员的生利能力、企业的生产效能并为企业的持久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在推动社会流动、解决劳资冲突方面做出了尝试并提高了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情况还说明,企业教育具有将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融为一体的特点。企业教育的这种特点,对于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发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发展为内涵更丰富的“社会——情感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反思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创设安全并能进行积极反应的生活、学习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共同体。美国情感教育向“社会-情感教育”的发展转化,对我国情感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开发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能力为根本宗旨的创造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吸收了近代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更新发展,急需众多才思敏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职业学校的教育培养对象是社会的直接劳动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意义尤为重要。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黄献芬 《广西教育》2008,(28):24-25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校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陈璐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5-16,45
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含三重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社会。而学校教育是主体,孩子自从进入学龄阶段,便主要靠学校教育,学校担负着教授孩子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孩子素质的重任。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学校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社会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对孩子的思想品性,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家庭、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条件。职业教育的发展史,证明了学校教育的初始功能是培训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社会进步赋予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丰富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符合时代要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