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丽 《考试周刊》2010,(8):40-4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变体。当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语言,可称为大学生语言变体。本文作者收集了本院大学生中流行的部分语汇,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对这些语汇进行了分析与归类。  相似文献   

2.
王薇 《现代企业教育》2011,(23):303-304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从德国网络的使用情况入手,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德国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言语社区为理论基础,从言语社区的定义来论证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流行语言,可称为大学生言语变体。通过大量收集大学生所使用的部分流行语,探讨了大学生流行语中具有消极意义的流行语在大学生中得以传播的原因,从而有效疏导高校大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是见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显示器。央视春节联欢会节目内容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通过对历年春节晚会的经典流行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春晚流行语与社会相互影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分析春晚流行语中语言偏离现象,进而探讨语言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电脑为媒介的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是信息时代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作为人际问的一种新的交际方式,CMC仍然脱离不了人类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这种交际方式将不复存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三个方面,对CMC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CMC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并且分析了CMC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会对汉语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与汉语的发展规律并不冲突,它仍然是遵照语言的规律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首先,网络流行语符合汉语的使用特点;其次,体现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可变性的特征,符合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同时网络流行语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集体认同,也会促使其进一步流行。因此,网络流行语并没有污染汉语。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流动着的符号象征,它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舜口社会心理的变迁,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不折腾”是最近在网络媒体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该词语流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流行语个案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方言是属于特定社会阶级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的研究关系到言者群体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参数,诸如年龄变体、性别变体、社会地位变体,此外,社会方言的选择也将俚语、禁忌语及委婉语的选择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网络、数据库和"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通过社会语言学中抽样比较、年代排序、类型综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中国大陆的流行语"给力"一词。研究表明:"给力"大体可认为是网络新词、方言活用或古词,可作名词、形容词、叹词、副词和动词使用,为"有效果的"、"真棒"、"快速地"、"支持"等意,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原因,反映了公众的求异、从众心理,而其今后的发展还需由社会的变化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菲尔研究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出发,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要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让其符合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贺菁 《海外英语》2011,(9):356-357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注流行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校园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集体的心理特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镜像。研究21世纪以来校园中经典流行语变迁现象,能看出流行语一种显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即流行语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心态的大众化及社会心理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言语行为的存在场。本文将对言语社区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当代大学生的流行语现象进行探讨,审视当代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高校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流行于高校大学生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强势传媒的影响以及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入,是高校流行语最主要的两大来源。高校流行语具有知识性、谐谑性、形象性、趋雅性和程式化等特点,涉及了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和时弊,尤其与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也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编年史,看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发现整个社会进入一个造词时代.这些流行语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关注.模因论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拟从模因的视角探讨网络语言流行的现象和内在机制,进而分析流行语进化和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流行语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行的、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词汇.运用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法编制"大学生流行语调查问卷",通过对465名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郁闷"是当代大学生第一流行语,占总数的89.5%,其后名列前十位的流行语是:搞笑、无聊、我晕、发短信、去死吧、我靠、烦死了、变态、恶心;流行语的使用上均有性别差异,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流行语;出生地不同的大学生在使用"郁闷"一词上有差异;文理科大学生在使用"发短信"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我靠"和"变态"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学生最多地使用"我靠".其次为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最多地使用"变态",其次为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17.
"亮了"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多见于论坛、门户、微博和各类社交软件上。该句式广泛地运用于对事物或人物行为的评价中,在网络上其引申义的使用已超出其本义,可用来表达"出乎意料""不同寻常""吸引眼球""幽默诙谐""略显轻蔑"等意义。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用途和意义,并探索其能够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郭玉婷 《海外英语》2013,(6X):228-23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于网络和CNKI数据库,基于"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对2009年中国的流行语"不差钱"这一短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走红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东北方言"不差钱"的意思是"不缺钱"。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它的流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幽默、时尚和认同感的社会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短信语言是在话语分层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大众化语言.它的根本特点是调侃和嬉戏,语言成了娱乐的工具,夸饰虚浮是它的语言特点,它是一种当代人文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