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心一刻     
四岁的杰克喜欢在晚饭后吃一小碗冰激凌。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吃完后要把碗舔一遍以确保“吃干净了”。  相似文献   

2.
钟杰荷 《师道》2007,(4):60-60
卫生部长儿子6岁时的一天。“妈妈,我想洗碗。”“好。”“那怎样做?”“先把脏碗用水冲一次,接着用洗洁精清洗,再用水冲干净,然后用干布把碗擦干放进消毒柜,最后擦干小手插上电源,按消毒按钮。”我边示范边说。我先让他口述一次,再按口述做一次,最后独自完成。但是当我一离开厨房,就听到硼硼两声(碗被打碎了)  相似文献   

3.
吃相     
丈夫的吃相不雅,食时露齿,嚼时出声,老辈人说:“缺少教养。”其实,丈夫原本是孤儿,小时候,东家一块饼,西家一碗粥,能填饱肚就行,哪有恁多讲究?丈夫家穷,30多岁了,光棍一条。我出身地主,成分不好,29岁了,还待嫁闺中。经人撮合,两人决定见面。丈夫第一次到我家,吃饭时的声音特别响,喝完了玉米面糊糊,还伸长舌头将碗舔了个一干二净。饭后,父母亲与我私下商量婚事。父亲说:“后生浓眉大眼、高鼻、厚嘴唇,一脸老实厚道相,嫁吧。”母亲说:“吃相不雅,怕日后上不了大桌面,还是再想想看。”我听从了父亲的话,嫁。丈夫身体壮实,为人又踏实,干活不会偷…  相似文献   

4.
亲戚们都知道我有个爱舔盘子的奶奶。 从我记事起,奶奶每次吃完饭后都要 舔盘子。她舔盘子时舌头伸得老长,灵活地上下翻转着,一会儿就把我们碗底的米粒和菜盘边溅出的油滴舔个一千二净。每当这时,我和妈妈就会鄙夷地看着奶奶,觉得这样既恶心又不卫生。我的碗里经常有吃剩的饭菜,收拾饭桌时,妈妈会随意地说:“倒了吧!”可这时,奶奶迅速地一把抢过饭碗,大声呵斥:  相似文献   

5.
给妈妈看店     
第二自然段“饶有趣味”总起“看店”诸事——“既期待又有几分紧张”预示“趣”在“矛盾冲突”中。所写之事有“趣”,源于“我”良好的心境。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应删除,并将其后的“正在这时”改为“正想找点事做”,以引出第二自然段的“饶有趣味”。  相似文献   

6.
吃面条     
妈妈非常关心我,我做了错事的时候,她不打我,而是给我讲道理,有时还很善于用事实教育我。有一天,妈妈做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肉丝,一碗上面没有肉丝。面条端上桌,妈妈问我:“你吃哪一碗?”“有肉的那碗!”我指着上边有肉的那碗说。“让我吃这碗有肉的吧!孔融4岁让梨,你都快10岁了,也该让肉了吧?”妈妈说。“孔融是孔融,我是我,我就是不让!”我态度坚决。说着,我先吃为“敬”,端过那碗有肉丝的面就吃了起来。“不后悔?”妈妈也开始吃了。结果,她那碗里藏着比我碗里多两倍的肉丝。“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妈妈指着自己碗里的  相似文献   

7.
我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时,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左手     
文章凸显“合作”主旨,不是将倒数第二自然段“左端碗,右夹菜;左按纸,右写字;左压弦,右拨键”展开写——那是大路货的写法,而是构建“父母”同“我”关于“用左手与否”的矛盾——情节独特。“我为左手鸣不平”,而左手指出“我的‘鸣不平’成了多余”——有戏剧性。前后两个“鸣不平”——从展开矛盾到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家里,我和妈妈都管爸爸叫“教育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总能想出巧妙的方法,让我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不信,你瞧!一天早晨,爸爸做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一个荷包蛋,一碗上面没有蛋。爸爸问我:“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不知底细的我指着有蛋的那碗面条说。“让我吃有蛋的吧!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已经十二岁了,该让蛋了吧?”爸爸一副深沉的样子。“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我态度很坚决。“真不让?”“不让!”我一口把荷包蛋咬了一大块。“不后悔?”“不后悔!”我又一口,把整个荷包蛋都吃了。等我把蛋吃完了,…  相似文献   

10.
轮回     
我的 前世 是 老鼠 。 我 死 后 ,轮 回 观 音 问 我 :“ 你 想做 什 么?你 还 没做 过人 ,你 有 选择 的权 利 。” “我 想 做人 。” “你 若 想做 人,得先 做 牛。 ” “好 ! ” “记 住 ,你 只是 头牛 。 ” 牛是 世 界 上 最 温 顺 、 最 善 良 的动 物 。我又 一 次来 到这 个 世界 上,看见 母 亲 大 大的 温 柔 的 眼 睛 , 还 有 天真 纯 洁 的 小主 人 。 他 用 温 柔 的 小 手抚 摸 着 我 的额 头 , 我 用 润 湿 的 舌 头舔 他 的手 。他 笑 了,很 开 心。 母亲 兴 奋 的 眼 神 中 有 深 深 的 忧伤 。我 想问 个 究竟 ,轮 回观…  相似文献   

11.
手指的谈话     
钟瑞阳 《红领巾》2010,(2):40-40
深夜,我的五根手指在谈话。拇指大哥首先发话:“主人太不爱惜我了!他每天都用我擦墨水,更可气的是,他每次踏青都把我玩破,还把我当‘棒棒糖’舔来舔去,弄得我一身都是黏糊糊的口水,真是个淘气包!”  相似文献   

12.
此文标题用“痛哭”作“遭遇挫折”的载体——形象化;第二自然段用“思想成熟”诠释标题中的“成长”——宽题窄做,定位准确。文章在阐述“遭遇挫折”与“思想成熟”的关系时,能辩证出之,层层推进——第4-8自然段首句标明深入之意。但是,第一自然段不应该复述话题。  相似文献   

13.
赵功强 《中学教育》2004,(11):58-58
小学时有一次期末考试,我无意中发现前排的一位差生探进课桌摸出课本偷偷抄袭。回家后,我对母亲讲了这件事,言语间充满对那位同学不劳而获做法的愤慨。母亲说:”孩子,你平时用了功,考试答题就像心安理得地吃用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做的饭。而那位同学就像在偷吃别人碗里的饭的时候鼻尖上沾了一粒。他费再大的劲儿用舌头将那粒饭舔进嘴里,终究是吃不饱的。”母亲的一席话平息  相似文献   

14.
我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后,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5.
儿子已经3岁,我在对他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让他在开饭前往每只碗里放一把勺子。开始时他从碗橱里拿一把勺子放在一只碗里,然后再去拿一把放在另一只碗里,家里三口人,他就要跑三趟。我没有直接教给他好的方法,而是让他在实践中摸索,我认为这样可以促进他数概念的形成。过了一段时间,他果真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一次把所需的三把汤勺都拿来,分别放进每只碗里。孩子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了“3”这个数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今年夏天,我在奶奶家亲眼目睹了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一天,一个外国来的“蓝眼睛”来到一个老农的西瓜摊前,只见他抱起一个大西瓜,用手敲了敲,然后做了一个切开的手势。老农立刻明白了,马上拿起刀熟练地把西瓜切开了。看着鲜红的西瓜,那位“蓝眼睛”耸起肩膀“哇”地惊叹了一声,立刻翘起大拇指,连连点头称赞:“OK!OK!”我也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真想咬上一口。“蓝眼睛”又用老农的刀在瓜上切了一小块,尝了尝,满意地直点头,然后又做了一个手势,表示问老农这西瓜多少钱一斤。老农一时不懂他的意思,便牛头不对马嘴地瞎打了…  相似文献   

17.
四季的雨     
我最爱吃荷包蛋。有一天,妈妈做了两碗面条。一碗面条上面卧着一个荷包蛋,另一碗却没有。妈妈问:“小玲,你吃哪一碗?”我不住思索地说:“当然吃有荷包蛋的那碗。”  相似文献   

18.
在教完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要学生做复习题中的思考题: 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多少人领碗。绝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 55÷(1+1/2+1/3)=30(人)。然而有个学生的解法别出心裁:6×(55÷11)=30人。两种方法的答案是一样,但是,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结果正确是不是偶然的巧合?我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就叫那个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假设6个人一桌,则一桌就要6个饭碗,3个菜碗,2  相似文献   

19.
你们见过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吗?反正我在学生作文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可以说,对这篇作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为这个“一碗”而兴奋、而激动、而感叹。不过我这里想专门来谈一谈这个“一碗”的真实性与夸张性。“一碗”这个词的真实性源于真实的生活材料。读过这篇作文,你们都能看得很明白。奶奶给“我”盛了一碗饭,“我”亲手做了饭,给奶奶送去一碗,不都是“一碗”吗?这么真实的一个词,为什么又说它是夸张的呢?说到形容亲情时的夸张,一般人会说它“比海  相似文献   

20.
《这碗鱼汤真鲜美呀!》这篇文章写“我”为辛苦的爸爸做了一碗鲜鱼汤,可是文章并没有用“我为爸爸做鱼汤”一类的句子做题目,而文章在叙述完了整个事件之后,又专门用一个段落突出了爸爸的那句感叹——“这碗鱼汤真鲜美呀”,并且就用这句话做了文章的题目。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做这一切,不为别的,就为了爸爸能喝到真正美味的鱼汤。文章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