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书·经籍志》作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指导学术研究门径的重要著作。它的产生标志我国古代书目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其对前代目录学既有继承与沿袭,又有创新与发展,实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本文旨在从体例结构、分类体系,图书著述,条目记载等方面探讨《隋志》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一部反映隋代当时藏书和梁代以前图书流通情况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的参考价值之广泛,在图书分类史、目录学史、文化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隋志》和《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一样地重视,研究比较充分和深入,发表了一些论文。论文中,论者对一些问题持不同意见。其中一些意见,我们认为与原志的实际情况不符,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辨正。一、《隋志》对著录书的分类《隋志》对所著录的图书怎样分类?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采用四部分类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见在书目》(一卷)由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年—897年)奉敕编纂。此目成书于《隋志》和两《唐志》之间,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模仿了《隋志》分类的结构和次序。此目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充籍贯考     
李充籍贯考吴朝暾,付瑛自西汉刘向《七略》创图书六分法,历东汉、三国三百余年基本沿用。至晋秘书苟勖著《中经新簿》,才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其甲部为经书,乙部为诸子,丙部为史书,丁部为诗赋。此后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荀勋的甲、...  相似文献   

5.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过传承之后,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于后来的《中经新簿》,而《中经》作为《中经新簿》分类的参考和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四部分类法是指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方法。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法分图书的目录学著作是《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汉代:书目分类的开始首开目录学分类的当是刘歆的《七略》。《七略》是刘歆在其父刘向的《别录》的基础“总括群篇,撮其指要”编纂而成的。《七略》根据当时文化典籍的特点,在图书分类上确立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总括的集略除外)的六大部类。和后来的四部分类法相比,六艺略包括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宋元至今日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源流,通过列表等方式将《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等五部最主要的官私大型目录进行分析比对,探讨了我国近千年以来图书四部分类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二类子目分类方法的变迁,使中国古代各时的典籍种类有一个直观的呈示。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下文简称《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但并不成熟。就其"子部"而言,子部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缺陷。此外它还存在图书数量统计的失误、类目分配不合理、归类混乱、违背既定著录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汉书》为东汉班固撰写,他将《史记》的体例运用到断代史的著作当中,并改《史记》中的"书"为"志",且首创了"艺文志",系统整理了西汉以来在目录学方面的资料。其中在《汉书·艺文志》总叙中提到《汉志》是对刘歆的《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隋书》为唐代的官修史书之一,由唐代魏徵、颜师古等人修撰。其中《隋书·经籍志》在自古以来的史学家口中一直是评价较高的,姚名达更认为其可以"媲美《汉志》,垂裕《四库》"。它首次将典籍分类明称为经、史、子、集四部,对荀勖、李充所标的甲、乙、丙、丁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改进与发展。基于此,便将《汉志》中的"诸子略"与《隋志》中的"子部"典籍各类状况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找到诸子典籍以及诸子思想发展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比,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这就是“目录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书籍,记载着各种科学和知识。早在汉朝,刘向就把“秘阁”(皇家书库)的藏书分为七类,说明书籍的内容,编成《七略》。到了晋代,荀勖又把书籍编成“甲乙丙丁”四部,就是“经子史集”。这些就是“目录学”的起源,也称“流略之学”。明清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刻书之风日趋繁荣。这个时代的书目,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1.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隋志》基本继承了《汉志》,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选择《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为研究对象,先从著录种类的角度进行比较,发现《汉志》未收入纬书,分析其原因;再从著录体例的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规定:图书分类应使用国家标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但是,《中图法》有多种版本。它既有在编制原则、体系结构、号码配备和类号含义都保持一致的《中图法》和系列版本《中图法》(简本),又有在分类标准、列类体系、分类次序及其类号含义上与母法有很多不一致的《中图法》(以下简称“少图版”)。出版一部《中图法》(少图版)本来是广大中小学图书馆界所  相似文献   

15.
阅读课的开设是我校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 ,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尝试。一、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为了保障阅读课的顺利实施 ,全校基础年级步调一致 ,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阐明阅读课的意义。②印发《读书四法》、《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在阅读方法上给以具体的指导。③提出阅读要求 (记随感、摘抄 )。④通过读后感、书评 ,检查阅读效率。除此之外 ,还请图书馆老师详细介绍图书的分类、摆放位置及要求细则。让学生熟悉图书馆的运作 ,把图书馆、阅览室真正作为拓展“文化教学”的辅助工具。钱理群先生说 :“通过引导正确…  相似文献   

16.
在图书馆学教科书上关于图书分类法是这样定义的:图书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检索语言,是揭示、组织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是用来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的“法典”。其传统意义上的作用是组织藏书和目录、《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四版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这是一部代表性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邵宁 《文教资料》2013,(28):68-69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从其著述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概况,而史部是古代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中的一大部类。本文系统展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指出史部目录萌芽于《七略》,形成于《中经新簿》,最后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其确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以延续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南朝宋王俭出身于世族名门,他在图书目录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其中《七志》的修撰充分反映了王俭在图书目录学上的才具。其私人编目、录今书、创立传录都是前人所无,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袁有根教授撰写的《历代名画记研究》2 0 0 2年 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正式出版。这是袁有根教授花费了二十多个春秋写成的一部专著 ,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成果之一 ,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名画记》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历代名画记》论析 ,较系统地论述了张彦远的绘画创作观、“绘画源流”说、绘画品评观。并对张彦远的“渐变所附”说和“山水之变”说进行了辨析。下编为《历代名画记》考辨与读释 ,从《历代名画记》传抄翻刻之误、张彦…  相似文献   

20.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并在以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我们通过古书记载便可以看出其大致发展历程。《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是现存最早的六部分类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四部分类目录,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集大成之作,任何一本书的产生都尤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这两本书中都收集有涉及中医的书目,通过其中所收录的书目及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体现我国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