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电视上第一次听到<老人与海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感到好奇,并没有怎么往深处想.第一次从课本中读到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难道海鸥也有灵性?我知道狗、猫、牛、马等四只脚的动物是具有灵性的,如今两只脚的海鸥莫非也有了灵性?它们也懂得了感恩?如果这样,那真是奇迹!这海鸥的情是固有的呢,还是渐渐地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赵艳 《山东教育》2013,(11):16-16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群群海鸥在马路上栖息、觅食?当一辆货车开到跟前时,有一只海鸥就是不走一司机也不按喇叭.乖乖在那儿等着,大约三分钟后,海鸥才颠颠儿地离开.车子这才缓缇地驶走而在第一辆车子后面排起的十几辆车,没有一个人着急。都在静静地等候这只海鸥自行离开……  相似文献   

3.
刘澜蛟 《教育文汇》2014,(13):30-31
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  相似文献   

4.
正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我断定学生读完课文能准确地说出文本的主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有关孩子和母亲的故事。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  相似文献   

6.
毛波 《山东教育》2014,(5):33-33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教孩子写作文.我也经历了很多困惑。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几乎感受不到孩子应币的灵性与活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哪儿去了?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笔下生出充满灵性的花朵呢?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鸥》一课讲述了老人生前像对待儿女一般关爱海鸥,去世后,富于灵性的海鸥又如儿女一般面对遗像为老人送行的感人故事。文中既描绘了老人与海鸥相处时温馨和谐的画面,又描述了海鸥为逝世老人送行时悲壮感人的情景,读来既令人感到一份幸福与温  相似文献   

8.
一、优化课堂导入 1.承上启下,温故导新。在开展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活动时,我启发幼儿回忆故事内容,理解角色特点,主要依托三个连续的问题:(1)前几天.我们已听过“金鸡冠的公鸡”中的第一段,知道了公鸡第一次受骗的经过。狐狸是怎样引诱公鸡的?谁能来学着狐狸的样子对公鸡唱一唱呢?听了这首儿歌.你们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相似文献   

9.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不知为什么,读着海鸥船长这篇博客,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几句歌词。其实,在文中所写的几件小事中,海鸥船长虽然比较多地“用行动表示”,但关键时刻,他的“言教”还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篮球比赛之后,海鸥船长说“篮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飞人乔丹也需要皮篷和罗德曼的支持配合,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  相似文献   

10.
一个青年教师要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活动。赛前.他在班上试教了一堂课。并请了一些教师听课。课后,老师们为这个青年教师提了不少建议.他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全部“糅”进了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尔后.他在班上又试教了一次。想不到.这次的效果反倒比第一次差了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跑来问我,这是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事     
《红领巾》2008,(7)
一只青蛙看到一只蜈蚣,心里想: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在走路的呢?它怎么知道是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于是.它叫住了蜈蚣,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相似文献   

12.
《幼儿100》:您最初给孩子讲故事,是西方童话和东方神话都讲,为什么后来决定给孩子只讲国学故事了? 嘉庆叔叔:开始最早的时候做这个公众号是每天一次更新,每天一个儿童故事,这些儿童故事包括西方童话也包括东方的神话,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些故事都有不同的孩子喜欢,而且喜欢的受众也很广,我自己认为,西方童话和东方神话的文学感觉不一样,而且我越来越希望孩子每听一个故事能吸纳更多的营养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课上,我新授了一篇课文,名为《生死相随的海鸥》。整篇课文描写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研究人员在无意之中打扰了海鸥们的安逸生活,在海鸥们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当口,一只海鸥被枪射中,落在海面上,生死未卜,正欲随波而去之时,另一只海鸥落在它的身旁,两只海鸥依偎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照例要向大家讲一次话,题目是“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日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社长问他:“你替父母擦过身吗?”“从来没有。”“明天这个时候,请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吗?”这个青年从小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当佣人挣钱生活。青年回到家,看着在外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决定要为她洗脚。母亲很奇怪,说:“脚,我还洗得动。”在儿子的坚持下,母亲坐下了。儿子端来水盆,把母亲的脚放进盆里,当他用手握母亲的脚的时候,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  相似文献   

16.
是在1999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回老家过暑假.从外婆嘴里听到了爸爸的这个故事。外婆结束了文革期间爬过两座山去捡柴的往事诉说,忽然说道:“你爸爸为了两斤苹果.跟人打架呢!”在我的惊讶声中.外婆拉开了爸爸故事的帷幕。  相似文献   

17.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孙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个学生提了三个问题。1.邱少云被火烧时.“我”回过头来看,会不会被敌人发现?2.火为什么只烧了邱少云,而没有烧着别人?3.发起总攻时,战友们高喊“为邱少云报仇”,他们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火烧死的?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上完了。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三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热身:我来画,你来猜。(教师用简笔画画鸟,每次只画一笔,学生抢答画的是什么动物?直到答对为止)师:这只小鸟有个特别的名字——拖拉鸟。活动一:故事导入,感知拖拉1.听“拖拉鸟”的绘本故事。(结合教材第10~12页绘本《拖拉鸟》的故事播放动画视频)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这只鸟为什么叫“拖拉鸟”吗?(板书:不着急、等明天)师:大家喜欢这只名叫“拖拉”的鸟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写稿的猫     
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小伙伴来问我.写稿子的标准是什么呀?你们收什么样的稿子啊.新人是不是很难过稿子啊? 我想,我跟你说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就会大致明白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建议] 1.从文本独特的样式出发进入文本。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让听者接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质疑的地方?就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骨架,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在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深入介入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