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静摩擦力1.掌握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思路静摩擦力是当一个物体跟另一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而相对运动趋势的引起有两种情况,一是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在具体分析静摩擦力有无时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从产生静摩擦力的原因即用相对运动的趋势来分析;二是从力的效果上即力与运动的关系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时,物体间就会产生一对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然而,学生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往往感到很困难。为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师生感到的第一大难关就是静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的产生有两个必须条件:物体间必接触且有弹力;接触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假定接触物体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接触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而实际上由于摩擦存在又未发生的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趋势。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恰巧和它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就是判别方法的关键所在。现举例说明之: 例1、如图1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斜面B,在其上轻放一个物体A,A并没有相对B滑动,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4.
如何分析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李琅静摩擦力是物体受力分析中的一个难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存在,接触面粗糙,目有相对运动趋势。在具体分析静摩擦力问题时,有时直接从摩擦对产生的条件去分析比较困难,采用下面一些厂注,可使回题很容易得到解...  相似文献   

5.
静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比较复杂,是同学们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做到下面的“四要四不要”。一、要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不要认为产生静摩擦力一定有外力作用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①物体直接接触;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接触面上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④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四个条件中,前三个容易看出,后一个较难分析。因为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相对运动趋势。因此,许多同学认为:要使物体产生静摩擦力,必须有外力产生相对运动趋势。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相对运动趋势的产生既可由起外,力如引图起1,也…  相似文献   

6.
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时是阻力、有时是动力、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们提供两种分析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1 根据相对运动趋势分析静摩擦力是在紧密接触的物体和支承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产生的阻碍发生相对运动的力。方向:沿着接触面切线方向且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相对静止的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相  相似文献   

7.
对于静摩擦力,首先要弄清它的定义:相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三个:(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而且保持相对静止;(2)两个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即除去静摩擦力以外的合外力不为零;(3)接触面不是光滑的。  相似文献   

8.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既是近年来的高考热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由于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对物体的作用比较复杂,再加上生活中对摩擦力所获得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一、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接触面不光滑,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摩擦力·如有相对运动,则产生滑动摩擦力;只有相对运动趋势,则产生静摩擦力·不能简单的认为物体在运动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也不能只看物体不动就一定有静摩擦力·摩擦力是被动力,有时要根据物体运动规律来判断·如图1是一条…  相似文献   

9.
包文维 《甘肃教育》2009,(18):62-62
一、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 一般来说。只要满足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就会产生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相对运动现象一般比较明显,而相对运动趋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确定静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便成了难点。  相似文献   

10.
静摩擦力的分析是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难点.抓住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是突破这一难点,正确、迅速地分析和判断静摩擦力的首要条件.1.以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思维起点两物体间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①接触;②接触面不光滑;③发生弹性形变;④有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11.
黄宏 《课外阅读》2010,(9):115-116
静摩擦力是高考必考内容,很多同学觉得难理解,难解题。实际上只要你抓住它产生条件,它的大小,方向决定因素。那么这部分的知识就不难理解和应用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是粗糙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相互间有挤压;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平行或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静摩擦力随实际情况而变,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之间。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静摩擦力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因素,而正确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以及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讲好“静摩擦力”这一概念。介绍一些个人的体会。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静摩擦力出现在两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又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相对运动趋势”这个条件。不是任何两个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之间都存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点扫描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及特点静摩擦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并且两物体间一定有弹力的作用,而且接触面是粗糙的,两物体还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  相似文献   

14.
张梅 《青海教育》2007,(8):59-59
摩擦力就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可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可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相似文献   

15.
摩擦力是一种产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在物理学中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动摩擦力,将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是两个物体间必须要有挤压,即物体间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正确认识摩擦力 ,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摩擦力的学习历来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讲透它 ,从而使学生顺利逾越“摩擦力”这个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摩擦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它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高中阶段主要讨论和研究前两种 .一、静摩擦力1 .静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但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 ,接触面间便出…  相似文献   

17.
李中原  朱敏 《物理教师》2010,31(8):51-53
大家知道要产生摩擦力应具备3个条件:(1)要有接触、有弹力;(2)接触面要粗糙;(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根据第3个条件摩擦力又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由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要有摩擦力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  相似文献   

18.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在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科学方法时 ,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 ,静摩擦力的分析学生不易掌握 ,理解起来比较费力 ,下面结合一些例子 ,谈谈静摩擦力分析的方法 ,以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答。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 ,并且接触面不光滑 (即摩擦系数 μ≠ 0 )。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但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沿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外力F增大而增大 ,但有一个范围 (0~最大…  相似文献   

19.
误区一、静止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的两个接触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之间·如果两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则有相互的滑动摩擦力;如果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并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则物体间有相互的静摩擦力·这里所指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20.
刘培永 《教育文汇》2014,(17):47-48
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它与传送带、板块模型等知识的综合考察又是高考的重点。高中物理对静摩擦力的方向定义为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只要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必有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有无问题);确定了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即得出了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若进一步明确相对运动趋势实质就是在接触面上受到了其他推拉力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相对运动趋势这一概念更加具体,还可以同步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