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诗言志”之“言”的阐述,主要着眼其功用、方式和特性三方面。功用方面聚焦的是其成就志的表露、达成志的显现的作用,包括提出言的功用即在传志、勘探言与志的关系、阐明言怎样的志等;方式是以达志为目标又顾及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来要求、规约语言策略、技艺;特征主要包括关联于“志”和关联于“诗”的两大方面,其中又以前者为主。中国古典诗学探讨“诗言志”之“言”,基本上是紧扣、围绕着“志”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4.
诗道性情是黄宗羲基本的诗学观念。黄宗羲充分肯定“情”在诗学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形而上的“性”,力求以性统情。黄宗羲的诗学性情论是其学术思想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延伸,与其师承的刘宗周之学有着密切关系。黄宗羲主张“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但“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文的文与质、情与采的看法 ,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来是古典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此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曾通过对“文与质”这一传统哲学和诗学命题的重新阐释 ,并结合古典诗歌史的发展实践 ,对“情与采”这对美学范畴也提出了新颖精到的独特看法 ,提出了一个“本色”与“绮丽”兼美的诗学命题 ,从而把中国古典诗学的文质观与情采观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带有总结意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不赞同将“缘情”从先秦时代提出的“诗言志”说中分割出来并与之对立的意见。通过对诗、骚作品所体现的诗学思想的考察,证明先秦时代即已有“缘情”作诗的自觉,“诗言志”纲领中既有与“政治、教化”联系的要求。亦有“吟咏情性”的内涵。诗歌中有“政治、教化”内容,并不一定构成对诗歌审美的损害,那种反对与“政治、教化”相联系的“纯诗”主张,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偏颇和不科学的。“中和”之美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和谐关系的反映,表现着哀乐之情抒发的一种常态。而在大喜、大悲境况下,诗歌的情感表现就难以选择“不淫”、“不伤”的“中和”,而总要发为敢笑、敢怒的“激切”——它正表现着人们在非常境地中的人性之“真”。从情感表现看,诗、骚作品兼有温婉有节的“中和”与“发愤”无羁的“激切”之不同取向,显示了“诗、骚”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已涵容了审美的丰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潘德舆通过对“诗言志”与“思无邪”所作的新解释,把“美天下之风俗”视作他的诗教观,并把诗歌由“质实”带来的“厚”境视作他诗学的本体论,而重视“胸襟”与“诗”的关系则形成了他诗学的主体论。潘德舆的诗学观是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理应在清代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入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捷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然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的自然存在的保护应该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应承认精神权的独立性.精神损害是以精神权为侵害客体的民事侵权的必然法律后果,而不是侵害其它权利的民事侵权的偶然后果.区别侵害精神权的民事侵权和其它民事侵权,使其成为独立的民事侵权种类,有利于精神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思维导图使信息表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文在介绍思维导图特点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而且还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完成新使命、开拓新局面的思想武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语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欢迎,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语篇教学,以语篇分析理论为依据,在分析手绘思维导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思则是产生"隐秀"美学效果的原因。"隐秀"审美观不仅对文学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汉诗英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隐秀观"关照下,探讨唐诗创作中意象"隐"与"秀"的手法及其英译策略,理解唐诗"借景生情"的艺术创作技巧,以便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目前生理学在“教”与“学”方面的特点,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生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整合教材,厘清教学思路,授课时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热情。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有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运用眼神读心测验和信任量表对180名成年人(青年、中年、老年各60名)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在青年至中年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中年至老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青年人心理理论的性别差异具有显著差异,中年人和老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成人心理理论与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是成人心理理论显著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职前教师缺乏对极限内容的深刻理解,可以运用画思维导图、访谈和讨论等方法深化职前教师对概念的理解.高师教育不应该削弱基础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在帮助职前教师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是时代赋予思想道德的新内涵和内驱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将极大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比较维柯争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的基础上找出原始思维的真相,即它是艺术化的思维、类比的思维、多重意识的思维。同时,文章也对二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