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4.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09,(8):56-57
《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本书以中西交流学者李约瑟的“李约瑟难题”为起兴、指出”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以公理化方法为科学方法”的西方文明面临挑战、而东方科学与文明“必将复兴”,论述了东西方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第二次科学革命等。本书论述了东方文化复兴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引出的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后来却落后了?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不存在,因为中国本来在科学上就没有领先过,或者说研究这个问题会徒劳无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无论原先是不是领先,现在落后却是事实,认识造成落后的原因很重要,因为如果认识不清,就不能去消除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把它们当宝贝。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发生在西方呢?用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说,“为什么现代科学,把对于自然界的种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被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其隐喻了多个深层问题,其中之一即是:怎样的社会文化孕育了现代科学?这个问题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经验——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和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12.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姣  胡莹莹 《科教文汇》2007,(3S):146-146,150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的三个二难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9.
英国人李约瑟的皇皇巨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影响深远,其中译本《机械工程学》卷中引用了一幅元代佚名画家的水磨插图,以“显示元代工程师之优良技术”。同时在“东方及西方水轮”一节中,他认为“在叙利亚以东,多用卧式水轮,例如波斯、土耳其斯坦及喜马拉雅之洪萨区域以及中国等”。所附的三张照片,也都是卧式水轮。  相似文献   

20.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