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池琦 《文教资料》2011,(22):12-13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文学不断受其影响。在佛教与文学融合的众多文学现象中,僧人作词颇值得关注。佛理禅意词是僧人对词体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时期,时局纷乱,内忧外患,藏区佛教僧人纷纷进入内地弘法传教,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主动参与内地太虚等发起的"人间佛教"运动,使得藏传佛教这一时期在内地得以传播。在此背景下,当时云南的藏传佛教亦高僧辈出,以爱国爱教的弘法主线向内地传播,云南藏传佛教在民国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集大成者,被尊称为“第二佛陀”,14世纪末15世纪初,针对西藏佛教出现的种种弊端,戒律废弛、佛法衰败,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出现衰败萎靡的势头。宗喀巴尊者为重振佛教,恢复僧人与佛法的名誉地位进行宗教改革,要求僧众以“戒”为师,无论显密修行之人都应戒律先行。宗喀巴戒律思想是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传佛教及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茅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以茶敬佛祖,僧人受戒前后均饮用“受戒茶”。这些诸多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普洱茶。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现。  相似文献   

5.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藏区的初传、立足、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得到了印度、唐朝、尼泊尔和西域佛教的积极影响。本文在分析藏文传统史书中两个关于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佛经和法器传入吐蕃的传说基础上,引用龟兹洞窟中发现的藏文壁文,认为佛教初传吐蕃和西域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在佛教正式立足吐蕃之前,大量的于阗僧人就开始涌入吐蕃,他们在吐蕃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并为日后佛教正式立足吐蕃打好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发掘《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走出简单地把《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视为迷信故事的误区,可以发现《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既有佛理依据,又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和道教传说关系紧密,对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僧传》中显现神通类的僧人神异事迹,记载的多是僧人因具足佛教神通而显现的特殊才能,其佛理依据是佛教"六神通说"。且《高僧传》中具足佛教神通的僧人所具备的异能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仙传中仙人的奇才异能,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僧人为了弘传佛法,对之极为看重,大加利用,制作并宣扬一些佛教神异故事,以神异事迹征服人心,以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正确认识《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传说、戏剧、影视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派别、代表大智慧的五台山佛教则与文学之间自始至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五台山佛教与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评点大家,其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影响甚大.而他本人学识广博,对儒释道均有涉猎.金圣叹佛学根底深厚,经常聚众讲经说法,对佛教颇有独到的研究.然而,在他批点的《水浒传》中,却有很多对佛教以及僧人的讽刺和批判.一方面,由于《水浒传》本身对佛教多有贬斥态度,金圣叹得以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圣叹自己对伪佛学和伪僧人的不满.归根结底,金圣叹并不反对佛教,反对的是“伪佛教”.  相似文献   

11.
生死流转图作为藏传佛教阐释佛理的重要图画作品,完整的涵括了四谛及佛教的全部内容和次第。而它发挥的因果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等功能,更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阐释佛理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以诗歌阐述佛理弘扬佛法,在中国文坛佛界都很普遍。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这方面的佳作。仓央嘉措诗作很久来一直被翻译成"情歌",但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我们无法抛弃其佛学思想,本文从其生平和命运入手,分析了其诗作的佛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相似文献   

15.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教影响永明文人之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事相或理论上看,居士始终是佛教的基本力量。藏传佛教居士从护持佛法、财力供养、译介经典、修行述、授徒讲学、建寺立宗各方面贡献巨大。又因为全民信教以及密宗无上等背景,藏传佛教居士有重视师承、重视密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吐蕃攻占时期的碑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文学价值也很高,是保存于敦煌遗书中的典型的雅文学作品,代表了吐蕃攻占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越南汉语文学与中国汉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由中国传入的儒家思想、老庄哲学和佛教(尤其是禅宗),深刻地影响了越南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与认知方式,而且,儒家和老庄的经典以及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越南文学创作的蓝本。因此,在汉文化的浸润下,在越南汉语文学的作品中,找不到完全不受儒、佛、老庄思想影响的作品。当然,对于越南汉文小说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相对说来,唐宋传奇和明清小说对越南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较为明显,无论在内容取意,还是在体例技法乃至审美趣味上,都表现出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