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感悟教材一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唯理、唯美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并展现教材的内涵.如小学数学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求平均数"中例1"平均每人投中2.8个.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后,我设计了一堂练 习课,下面是这堂练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师首先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接着出示下列条件: 根据初步调查,五年级一班男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4元,女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2元。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求出什么?  相似文献   

3.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4.
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教材交流,与教材进行"心灵"相约,"精神"交融。真正实现科学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学个性飞扬。一、感悟教材——品味教材的理性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展现教材内涵的知识点。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求平均数"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 一、复习引入师 师: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看穿教材的“前世今生”。这虽然是指新旧知识的联系.但不是浮于表层的.而是要打通教材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找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最佳关系和同化点。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先复习整数、小数和同分母分数加法,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课时内容是在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整数范围内),为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引进小数后)奠定基础。从教改的趋势看,它倾向于把平均数应用题与统计初步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6,(10S):34-35
教学内容:“九义”教材数学第九册“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过程实录: (说明:课前布置孩子每人去购买单价为小数的物品,并要求开据发票)  相似文献   

10.
【愉快教学片断一】课题的引入教学建议;教师在复习简单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某小组男女生人数不等,他们剪小红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男生平均每人剪6朵,女生平均每人剪10朵,想一想:全组是不是平均每人剪8朵?为什么?”对此,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教师适时地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这类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许多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建议灵武县城三小秦玉玲一、教材分析小数的意义,学生在学习第六册教材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含义.这一小节教材进一步说明小数的意义,并且把认激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小...  相似文献   

12.
案例: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情境出示“投沙包比赛”情境图:比赛规定,在2分钟时间内,谁投进筐中的沙包数多,谁就获胜。按照这个规则,1、2、3号运动员同时在画有白线处的起点向同样标有1、2、3号终点处的筐中投沙包。随着比赛的结束,画面中呈现以下信息:1、2、3号运动员分别投了16个、11个、12个沙包,终点处的1、2、3号筐外分别有9个、3个、6个沙包。通过阅读画面,同学们对“谁赢了”这一问题的一致看法是:“算一算每人投中几个,就知道了。”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探究每人投中几个的问题。要求“1号运动员投中几个”,应该怎样列式?“16-9…  相似文献   

13.
【备课花絮】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感觉这节课上起来比较吃力,素材比较琐碎,启发学生思考的并不多,而需要讲授的却很多。尤其,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通过米、分米、厘米的互化来感知了,而现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材呈现的素材与方式都是一样的,感觉就是一次重复.只不过多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  相似文献   

14.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册教材相应的教师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下面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九义”教材数学第九册“小数乘以整数”教学过程实录:(说明:课前布置孩子每人去购买单价为小数的物品,并要求开据发票)师:同学们,课前你们都进行了实践活动——“购买物品并开据发票”,老师也买了3枝圆珠笔,这是我开的发票(电脑出示)。师:发票中“数量”下的“5”是  相似文献   

16.
一、挖掘教材,把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点1.捕捉空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善于捕捉学科教材中那些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空间的“空白”之处,将  相似文献   

17.
教学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教师的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首先进行准备题的教学。 (1) 口算。题目是:“某班40人参加糊纸盒,第一组糊180个,第二组糊140个,平均每人糊多少个?”算完,老师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然后,板书算式:(180 140)÷40=8(个)。 (2) 小结。教师说:“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  相似文献   

18.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针对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已经戍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本文从“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善于把握词句中的情感因素”和“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习了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第一节课。由于小数的有关概念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而小数的意义又是小数概念系统的核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以后的学习有较人的影响。鉴于这部分教材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进,本文试对本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一、教学小我的产生新课开始,可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先量得1米,余下的部分不够1米。教师说明:余下的部分可以用小数表示。如果余下的部分是2分米,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