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到哲学思潮、生态现实的影响,“生态”意涵的变化也实现了以生态论为视点的媒介观变化。媒介环境论以媒介构成主义将媒介环境视为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认为“生态=环境”。生态批评论主张以后人类主义立场审视生态,即“生态≠环境”,区别于环境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生态是系统论视角主要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过程;由此衍生的生态媒介研究对媒介物质技术性的强调深化了对媒介-生态关系的认识。“生态媒介论”延续了后人类主义的立场,认为生态是动态互联的媒介,这一媒介观对重新审视媒介技术性、非类人化智能、媒介世界主义等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媒介环境学派学者的论著,"媒介生态平衡"理念贯穿始终。本文通过对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伊尼斯、麦克卢汉和波斯曼)相关思想的综述,以梳理出"媒介生态平衡"理念这条理论脉络,并发掘该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轶 《新闻世界》2011,(3):136-13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营销模式开始获得投资商和广告主的青睐。特别是以SNS社交网站为平台,大力推进了网络广告营销的发展。广告营销在SNS中获得成功的同时,对广告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重要的消解作用。笔者从网络本身性质、SNS视频营销以及SNS奠定的营销新模式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消解能力和作用,最后得出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张景龙 《新闻窗》2008,(3):102-103
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或群居、或散居,其居住区域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如何在民族聚居区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学"从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本论点出发,构建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研究模型。这对于探索新兴的媒介现象很有意义。"人肉搜索"便是这样一种媒介现象。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人肉搜索"体系的各组成因子及该体系的两重性定位,并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存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从概念到延伸理论常常被混淆应用的研究乱象.我国与北美Media Ecology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研究,有以何道宽、崔保国和邵培仁为主要代表的三种研究,且这三种研究属于不同的传播学派.乱象的产生与国内对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存有争议及对我国三种研究的定名有关.以何道宽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北美Media Ecology 一致,崔保国和邵培仁各自的“媒介生态学”与Media Ecology 不同,其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定名,并厘清相关研究的关系,有利于传播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2011年底,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一中学的演讲经一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风波的引线就是报道的惊人标题《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该标题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引起大面积的批评.后来,经查实,该报道有断章取义之嫌.可见,“标题党”为了标新立异,喜欢引用“但是”后面的话,为我所用,不惜曲解原话的真正涵义,在误导受众的同时也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造成了伤害.这个事件并非只是个别案例,而是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以将媒介作为环境予以研究的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权力调控舆论难度的加大,是提升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外在生态因子;地方新闻媒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网络监督日益彰显的民众力量,是提升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内在生态因子。这表明舆论监督并非进入"弱效果时代",它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日益发挥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媒介生态学发源于西方,在国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邵培仁教授倡导的研究取向自成体系,他孜孜以求建立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本文以其生态学最新研究的关键概念为线索,分别对媒介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治理、生态城堡和绿色生态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1.
SNS凭借互联网络的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特点,其议程设置,无论是设置主体,还是设置议题,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传播模式也由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向由点到面、由小众向大众过渡,这些与传统媒介明显的区别使得SNS"议程设置多元化"的特点对媒介生态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而对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正反兼有的效果。因此,应从SNS本身、SNS监管者、SNS使用者和新闻媒体四个层面,推动SNS"议程设置多元化"良性发展,净化媒介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试论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偏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路 《新闻世界》2011,(6):256-257
媒介偏向理论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及著述较多的理论,本文以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其他代表人物关于"媒介偏向"的论述为重点,进行理论及思想的综述,同时表达自己对媒介偏向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英国"电话窃听门"事件的发生,仿佛一瞬间给全世界的媒体敲响了警钟。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越来越离不开媒介,而越来越多的媒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使得媒介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可以是黑暗中的探照灯;用得不好,它甚至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形象。因此,媒介应该用良性、有序的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以及品牌保鲜,将媒体自律作为行业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笔者从"英国电话窃听门"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媒介竞争环境下采访手段的不良发展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媒介产业化”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升民  马涛 《中国广播》2013,(10):38-43
自1978年恢复广告经营以来,广电媒介的产业化进程已达三十余年。依循行业发展的实践脉络,开端、起航、徘徊、继续前行……相应的产业化理论研究从边缘到纵深,从对业界经营现实的理论回应提出"产业化"的完整表述,到直面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难题,将其归纳为"力量游戏",再到近年来结合现实国情提出的"双面属性下的做大做强"。连续性研究也表明,媒介产业化的核心命题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在对有关"产业化"的几个思维误区进行修正和完善中,重新审视"媒介产业化"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以后,一股在中国新闻媒介中涌动已久的深潮汹涌而出,造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报业“周末版战”、“星期刊战”、月末版战”。1993年伊始,这场报业范围内的大战不仅愈演愈烈,而且蔓延到广播、电视领域,酿成了“电波大战”、“荧屏大战”。一时以来,令读者目不暇接,听众耳福不浅,而电视观众则顾此失彼……这场媒介大战的本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新闻媒介资源实现重新配置和最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的互相“克隆”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商业化运作和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媒介舆论监督权力被广泛认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与之相关的“媒介审判”问题又摆在了新闻法学界面前。媒介介入司法过程,对司法独立与公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损害了司法的神圣。如何加强对媒介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媒介的行为,维护司法的公正和独立,保证我国司法体系良性发展与完善,成为新闻法学界面临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厘定媒介监督权力的范围,保证舆论监督权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规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2):4-9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媒介哲学家、传播学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评析。研究发现,莱文森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理解文明的变迁,并关注特定社会语境下媒介与具体文化形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带有技术乐观主义色彩的媒介(史)观。他认为,媒介的进化会催生文化的去中心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此外,本文也对莱文森关于媒介理论书写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