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媒体扫描     
推进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电视娱乐节目的存在价值及其创新之道;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电视的绿色管理理念;新农村建设中的媒介公共服务体系;中国电视频道化运营的“困”与“破”;社区电视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媒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媒介影响力是媒介达成其经营目标或完成其使命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系统、准确评价影响力的大小是媒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把媒介影响力的形成过程解构为接触、接受、保持和提升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广度、深度、强度和效度等四个因子的媒介影响力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媒介新论     
《中国地市报人》2007,(4):31-31
名记者的成功标志,中国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八点共识,拒绝虚假广告 才能拯救媒体公信力,让党报发行在市场竞争中重展雄风,报纸副刊不能被商业化吞噬,媒体不要随意称“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活动与“寻找最美”系列等活动,还有军队媒体开展的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物评选颁奖与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评选等活动,在受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事实说明:适当的媒介活动可以提升军队媒体的影响力。关键是军队媒体要提高开展媒介活动的认识,确定一个好主题,创新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诞生和发展,媒体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现如今,媒介融合已逐渐成为了当前时代下各类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若想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对编辑工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保障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改革转型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当前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现状,进而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的传媒,具有"特色化""分众化""对象化"的特点,因此,对党报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多作富有深度性和权威性的解读与剖析,增强参与意识、互动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就新媒体而言,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媒介融合的现象已经非常常见。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努力探寻转型的道路是必要的,如今新闻关注的形式以全媒体为主。本文对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传统新闻编辑转型的形式,进而使传统媒体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型媒介环境下编辑概念的稳定性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编辑学研究的基石,概念的界定始终是编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的一些定义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在新的媒介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适用。但是在编辑实践以及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业界格局的变动,如何重新审视并正确理解编辑的概念更显示出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影响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指导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探讨了在互动型媒介日趋普及的形势下,如何结合实践的发展更为准确、全面地理解编辑定义的问题,以确定与时俱进并具有足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大众媒介在我国农村中的现状研究,总结大众媒介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试图寻找一条大众媒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赵吉会 《新闻传播》2023,(15):94-96
随着移动网络的基础设施遍布五线城市,网络用户群体愈发壮大,网络媒体便成了市场上的新风口,甚至推动了传播业态的变化,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也改变了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过去,信息传播被少数的专业媒体机构所把控,逐渐形成了垄断,而现在,网络媒介赋予了任何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此同时,信息生产量正在翻倍上涨,真假参半的海量内容让受众逐渐迷失了方向,易于被网络水军“带节奏”,从而引发群体极化等现象。报刊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大代表,需坚守媒介伦理,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让受众理性、客观地获取信息。笔者就媒介素养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本文将盘点当下媒介素养所遇到的问题,再立足于报刊编辑的角色,理清楚媒体融合对报刊传播的助力,从而提出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大媒体纷纷将自身的品牌管理纳入战略规划上来。在品牌管理的众多环节中,媒体的影响力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的品牌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加深媒体影响力的过程。媒体影响力的概念界定什么是媒体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的影响力,就是传媒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华文在《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一文  相似文献   

13.
白林 《出版科学》2016,24(1):34-38
技术发展推动媒介融合快速发展,不断发展形成“大媒体产业”:传媒业内部界线模糊,外部边界不断扩大,呈现融合式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对出版业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媒介融合理论为基础,研究媒介融合对出版产业的一般影响,进而研究对出版业的生产核心——内容编辑体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公众话语权的不断升级与提高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表征。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从原本纸媒、电视媒体等方式转变到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当中,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针对于此,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以便迎合新媒体时代赋予广播电视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文章主要以新闻编辑工作为例,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提出加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相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来承担着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社会职能,是党、政府和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致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近几年来,媒介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对于媒介的管理和监督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李青 《今传媒》2012,(4):129-131
媒体融合既为新闻报道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媒体从业者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网络编辑必须具备的选择能力、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编辑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以便应对媒体融合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9.
闵阳 《当代传播》2007,(6):13-14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给传媒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机遇.尽管当前农村媒介市场发育滞后,但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必然成为传媒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媒介市场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20.
周国清 《今传媒》2007,(11):50-51
在这个日益被媒介化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与媒介发生联系.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尤其是进入市场体系之后,媒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选择正确的竞争策略、抢占先机成为不同形态的媒体树立个性、自我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媒介传播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内容取舍与价值指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与社会的文化结构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