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规范学习认同心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规范学习认同心理过程研究●王健敏一、问题的提出(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社会规范(socialnorm)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向其成员提出的用以调节其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个体要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规范教育过程中,接受与社会规范相反的倾向是社会规范背离,即学习者离开、违反或不遵从社会规范,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背离态度。社会规范背离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80年代以来,引起我国教  相似文献   

3.
4.
社会规范是指导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教育是国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规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薄弱环节,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产物,换句话讲,它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呈现。作为以思想、观念、精神等等形式存在的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同时还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习惯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与作用,是文化具有现实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化,是文化发挥其社会规范功能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6.
社会规范原创属性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增长记录启发了对于社会规范的刚性和弹性问题的探讨。西方和中国规范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西方伦理规范的刚性主要表现为对普遍性的诉求,相信伦理金规则的万世不移和绝对无疑。中国道德伦理规范的刚性不是表现为普遍性诉求,而是主要表现为伦理道德规范的经世致用。中国道德伦理规范的刚性,在制度层面上的体现是用伦理治国,而不是用法理治国。伦理规范的刚性缓滞了社会的发展。儒学道德伦理的刚性势将回归为其原创期的弹性,或者复兴为其原创期的弹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范的形成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文从民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对中西社会规范体系进行对比,指出中西方的更多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规范的差异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本文运用法社会学与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蒙古古代历史上具有准法律意义上的忽里勒台制、氏族别乞制、祖先祭祀制、血亲复仇制、结安达与那可儿制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问题进行了考述。提出了这些社会规范对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控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自然化社会规范需要澄清社会规范的解释性和规范性功能之间的关系。毕凯瑞不但消解了社会规范的规范性功能,而且对社会规范的解释性功能也过度限制于混合动机博弈的合作解释中,更为要害地是模糊了启发性解释和慎思演算机制,故而没能澄清社会规范的规范性功能和解释性功能。瑞斯乔德对毕凯瑞的批评是中肯的,但其生态分析进路也存在待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秋影 《培训与研究》2006,23(12):50-51
社会规范是人们为了共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社会用来约束和指导人们行为,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利用HFC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利用Cable Modem,学生可以方便上网浏览,下载文件,重点介绍了利用MCU技术可以实现教学的实时监控和广播工作过程,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终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上一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对科技的影响显增强,科技发展越来越表现出面向经济、面向绿色、面向公众的态势,这“三个面向”代表了当代科技对社会需求的回响,事实上已成为制约当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规范,遵从“三个面向”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锦屏县西北部的九寨,是侗族地区的一块腹地,有着古朴的文化习俗。 现有一乡一镇的九寨山区,社会结构颇具特色。每个九寨人具体属于九寨的哪一寨哪一族,这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生活对寨子和宗族有着很大的依附性。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网络中生活,寨子和宗族便成了九寨人的社会归属。寨子与宗族对每个家庭予以保护,每个家庭对宗族与寨子的事务、安全等负责、尽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个体品德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内化过程。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个性,就得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规范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分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不同化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差异,它们是跨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了解中西社会规范差异是培养跨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要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学生等几方面入手,需要教育行政机关、教材编写出版部门、外语教师、跨化交际研究工作的通力配合和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7.
从学理层面对社会规范系统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由此考察了120名儿童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反应。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基本上能对道德规范、制度、契约性规范等不同类规范进行区分。其启示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社会规范的属性、功能和规范范围开展相应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服饰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具有社会契约作用和规范控制的社会功能,成为指示或约束人们行为的指号。在壮族传统社会里,服饰具有辨族别异的族徽功能,起着社会角色的标识作用,也是地位等级的象征,成为标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等级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19.
张志远 《考试周刊》2011,(41):26-28
作者从"社会规范说"的视角对采集的电话对话语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社会规范说"在研究社会交往中"礼貌"现象方面的适用性,并指出交际过程中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简单被地理解为"不礼貌",会话双方的关系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学习常常会表现与与接受相反的状态,逆反心理作为这种背离倾向的典型,已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个性差异形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依据,教育则构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教育工作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出逆反心理的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