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校报的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呈现了弱化的趋势,这直接影响到高校育人功能与新闻宣传工作。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要优化高校校报传播效果,巩固高校校园中主流媒体的地位。文章主要从传播效果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探究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校报传播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因素。认为影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传播主体的因素、传播对象的因素、传播内容的因素和传播环境的因素。高校校报的传播者只有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才能使高校校报的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余嘉强  叶芳 《教育》2012,(32):54-55
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高校校报具有较强的传播力,是学校新闻宣传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首选媒体。依托高校党委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高校校报一直在高校媒体中具有绝对权威。然而,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日趋普及,高校校报的新闻信息传播优势开始减弱,影响力消退,有效传播的难度加大,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影响。媒体形态变化的一个原则是:传播媒体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在网络时代中如何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迅猛普及,宽带网让人们在网上浏览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这些都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高校校报有着特殊的读者群,他们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对校报更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强、传播面广的优势,给读者群有限、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的校报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校报如何在高校诸多信息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其他媒体优势互补,发挥舆论导向、思想教育和新闻传播的作用才能稳定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提升他们对校报的兴趣和感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整合高校信息媒体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目的的角度出发,探讨校报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信息传递、和服务师生等多项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面临90年代的今天,从校报的深入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大众谋介的教育传播功能来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报的两个喉舌作用,值得很好探讨。这里作者仅对高校内的校报如何为读者的主体对象学生服务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作者最近对上海37家高校校报(全市校报共40余家)作了随机性的抽样查阅(查阅各校今年编辑出版的2、3期校报)和统计,发觉一些编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是传播高校思想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分析,从而提出强化高校校报思想教育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品牌形象的概念要素,结合高校校报的性质特征,从高校校报品牌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人员识别系统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高校校报存在的定位、印象和外部视角等品牌陷阱,通过陈述品牌形象定位、制定和执行传播计划、监测评估效果三个步骤构建高校校报品牌形象规划模型,以促进高校校报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挑战,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传播时效的滞后性、信息流量的失衡性使其面临名存实亡、无人问津的险境。这就需要高校校报及时转型。本文从变行业宣传为行业传播、变公文文本为新闻文本、变领导视角为受众视角、变已知信息为欲知信息等角度探讨高校校报发展转型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校报提出了严峻挑战 1.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对校报传播主体的一元化提出了挑战。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内惟一经过新闻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开新闻出版物,传播主体单一明确,具有  相似文献   

10.
张凡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16-117
高校内存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媒体,要成为校园里的主流强势媒体,在多种媒体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关注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传者、受众和媒介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成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校报有效传播的内涵,校报编辑与读者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报纸作为纽带和桥梁,要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不断研究告知技巧,开拓告知渠道,改进告知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定位,科学地确定大学使命,文章在分析大学应然使命与实然使命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视角大学应然使命与学校视角应然使命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提出大学应然使命对大学实然使命具有引导作用,而强化特色,用己所长,科学地制定有个性的应然使命,并融入实然管理中则是大学实然使命与应然使命实现与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我国大学和大学制度发展的现实基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个从有到优的制度再生产过程。依据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再生产的现实语境,其再生产的实践主体与生产关系体现在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大学再生产、大学无国界五个层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再生产的方向和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适应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构协调大学、社会、政府的适应性制度;形成双向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要使我国大学的改革和管理真正走向国际化和正规化,必须将现代大学理念与院校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将现代大学理念贯彻到开展院校研究的实际情况中去,通过处理学校的具体问题来实践现代大学理念,并通过实践及时修正大学理念,使之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个性。我们从现代大学理念的学术性、使命感以及国际化的特点出发,分别探讨院校研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学自我文化意识是大学在自我历史发展下所积淀下来的自身文化意识与精神层面的意识。认识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最佳途径是从大学校训入手,因为它是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炼与浓缩,对大学文化具有“自我”划分功能。作为大学自我文化意识缩影的校训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大学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文化是指以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分为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层次。我国大学由于建立时间晚,加上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文化上存在大学精神实用主义化、大学制度行政色彩浓厚、大学环境单调与贫乏等弊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尽快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八大特色。即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大学;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特色蕴含着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基本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哲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大学是什么?大学何以出现?大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如何关联?大学校长的自觉首先表现为他对"大学是什么"的深层思考。对于自身独立且自觉的思考,是中国大学所必然要经历的。唯有如此,大学才自觉其为大学。所谓一流大学,必是有更高哲学自觉的大学。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采用《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对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的259名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非独生大学生相比,独生男、女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某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要显著地好于独生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制度就是为大学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我国大学职能的内涵随着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拓展,现行的大学制度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其历史使命,以生态观来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弥补现行大学制度的不足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