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隋代大臣苏孝慈墓志,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陕西蒲城出土。碑文内容多与《北史》、《隋书》的相关记载相契合,又可以补充文献史料记载的不足,并且可以校正《隋书》记载的错误之处,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从书法及汉字的演变过程看,苏孝慈碑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与唐代的楷书十分接近,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研究该碑文,可以为汉字楷书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隋代大臣苏孝慈墓志,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陕西蒲城出土。碑文内容多与《北史》、《隋书》的相关记载相契合,又可以补充文献史料记载的不足,并且可以校正《隋书》记载的错误之处,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从书法及汉字的演变过程看,苏孝慈碑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与唐代的楷书十分接近,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研究该碑文,可以为汉字楷书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正>【作品概况】《龙藏寺碑》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隋代碑刻。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碑高315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楷书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无撰书人姓名。河北正定龙兴寺藏。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化身,其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若要认识西南联大,最好从该碑文入手。但今人已难读懂该碑文了,有鉴于此,文章对碑文作了注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李邕撰文并书,楷书。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碑文28行,行56字,共1400余字。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  相似文献   

8.
《爨龙颜碑》,简称“大爨”,在云南省陆良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贞元堡(又称薛光堡)。是南朝宋宁州刺史爨龙颜墓碑。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身高338厘米,上端宽135厘米,下端宽146厘米,厚21厘米。碑额“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文叙述爨氏世系及爨龙颜祖孙三代仕历。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爨道庆撰文。碑阴刻职官题名3列,上列15行,中列17行,下列16行。碑文书体属楷书,但保留有隶书风格,笔力遒劲,向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9.
汉碑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治史学、经学及书法,汉碑文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同时,它还提供了研究小学方面的重要资料,譬如篆文、籀文、古字义、假借字及韵文等。由于汉碑文一方面忠实地记录汉代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承嗣先秦,在文体风格、句式等方面与《诗经》多有相似,它是研究汉代甚至《诗经》时代语言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创修覆庙茶亭碑记》发现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现镶嵌于偃师市府店镇来定村姜树庙南墙外。立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十月十五日,首身一体,圆首。碑文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字迹清晰,额题"创修覆庙茶亭碑记"八个字。碑阳正文7行,满行39字,寿官(去世的官)王有道撰文。正文左侧刻写捐资人名字及捐资数目。碑文内容丰富而有深意,为"偃师为殷汤所都"的又一佐证,且反映了河洛人民以人为本、广行善事的精神品格,偃师为中原客家人南迁主要通道之一等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岷州卫修学记》石碑镌立于明万历三年。现存碑文虽多处漫漶不清,但可见碑文内容丰富。从《岷州卫修学记》碑文明证了明代岷州卫儒学之发展和文庙创设、改易扩建,以及地方官员主持修饬学宫等盛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3.
吐蕃攻占时期的碑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文学价值也很高,是保存于敦煌遗书中的典型的雅文学作品,代表了吐蕃攻占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杜君绰碑》,唐碑刻,唐龙朔三年(663年)刻立,碑为螭首方座,高361厘米,宽115厘米。碑额刻有"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35字篆书,唐李俨撰文,高正臣书丹,楷书,39行,行76字。碑文内容为杜君绰树碑立传,表彰其功绩。杜君绰,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上  相似文献   

16.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17.
《牛橛造像题记》,全名《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之一,高65厘米,宽34厘米,题记7行,行16字,碑文字体端庄整肃.《牛橛造像》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8.
洪洞县兴唐寺乡兴唐寺村有座中镇庙,庙内现存一通建文皇帝御祭中镇霍山之神碑,这在全国已发现的御祭碑文中,是唯一一通明确记载"建文"年号的碑石,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物价值。至迟从明末清初就有学者对该碑进行关注,著录其碑文,分析其价值。但多数学者往往只著录碑文的祭文部分,很少提及祭文下的题名,然而这些题名可以帮助纠正当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因此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20.
楷书有两个提纲挈领的规律点是楷书笔画最基本的要素;动势是楷书结构安排的前提.这两大规律是针对传统的楷书书学理论及学习方法的不足而提出的,有助于楷书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