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宋代武学博士的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而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其设置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本文讨论其编制、任职资格、职掌与待遇等问题,认为其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典型的文治社会,即便是参举武举之人,也多有文士化特征,不少人著有别集,其诗歌有言“武”之本色,亦不乏题画、写景乃至苦吟之类,与一般文人差别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宋代武举中的几个问题做了考索,认为其设置背景有现实与需要的矛盾,也有文武分途的思想基础;应试者可以自荐,但还是有一定的身份限制,且需要荐举与保结,并非绝对公平。此外,还对武举绝伦科和童子科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了宋代武举制度的利弊,以及对以后武举制度的影响。宋代的武举经历了从唐代继承而来的单纯“尚武”甚至自荐的灵活方式,到文武兼备突出以德、才为重以及后期的重文轻武的不合理倒置选拔标准。打破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等级用人制度,为赵宋王朝选拔了一批为自己服务的武将人才。但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制度缺陷,使宋代的武举制度不可避免的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其在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了封建时期的武将选拔制度——武举制度。为以后的金、明、清时期的武将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想和进一步完善的现实蓝本。  相似文献   

6.
宋代武举"策论定高下,弓马定去留",故中举者多习文事,佳作往往得到文章名家的肯定,其特点为以应用文为多且随时代风气而变,即关于武事的极少,题材和风格与一般文人无异。就武举考试而言,其内容重视思想之"忠"与否,评价标注重形式甚于不特别看重内容(特指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举人以"文人"自任,积极从事文学或文化活动,其价值观及文风或均与同时代文人同步。也是整个宋代"武"人"文化"、文人"武"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武学与除官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学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武艺人才。宋代“武科”中第者初授官职很低,有的所授之官为无品官,进士状元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时就被授予从八品的将作监臣,而武状元长期只授九品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升迁年限不同也反映出重文轻武。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0.
损害赔偿是当财产或其他法益所受不利益时,回复或填补他人所受之损害。损害赔偿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人类都会面对的社会常规问题。然而,面对这个社会常规问题,人们的解决方式并不相同。在重建“损害赔偿”这个社会常规问题后,分析宋代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并考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条件和因素。对于宋代损害赔偿规则,很多学者皆予以解释,但至今仍未有定论。因此对相关概念加以考证,将先前的研究加以梳理,由此对于宋代损害赔偿的类型做出划分并探讨相关的研究路径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以“崇文抑武”而著称于世,宋代文化的繁荣也达到最高程度,而宋代宗室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自身独特的宗室文化,成为活跃在宋代文化舞台上的最为独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及《订补》收录了234位宗室的两千余首诗。据宗室自身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实际,将宗室诗分为五个时期描述,宗室诗的发展特点与平民特色既受制于宋代的“隔离政策”,又与宗室自身的平民化相一致。整体看,宗室缺乏一流大诗人,宗室诗亦缺乏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部分宗室诗投射出对赵宋王朝的特殊感情,部分宗室的诗歌创作则为整个宋诗的繁荣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文献研究法、分析法为手段,对可查阅的武舞学术成果从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两个大类进行了综述。结果发现:对武舞是武术和舞蹈共同的源头这一命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少数民族武舞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巴渝舞,其他民族相对分散;武舞具象的研究较少,反映了研究者把握利用历史文献能力的不足;武术舞台剧和古典舞蹈复现成为武舞的现代形式;学位论文涉及的多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为进行相关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较为粗略,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后世看来属严重违规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常,较多的状元是靠不正当竞争夺魁的。对于特别严重的违规事件亦处理颇轻,因科场案被处死的只是极个别人。这说明科举考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唐人对科举考试的公征性、严肃性期望值较低。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刘正平 《考试研究》2010,(3):93-103
如何对待科场怀挟是唐五代科举政策的一个内容,唐人对此的认识也处于探索阶段。允许考生怀挟书策被认为是唐帝国信心取士的体现,禁止怀挟也被认为是革除科场舞弊的重要手段。唐五代进士科允许考生怀挟的书策涵盖经、史、集和韵书、字书、类书等,间接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建设事业。本文检讨了唐五代怀挟政策的变革历程,并结合宋代的新情况来反观之,认为科举怀挟书策的需要促进了唐五代小型类书的编撰,也间接地催生了宋代坊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朝太学教育历经二百多年,期间的教育管理方法较之前代各朝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宋朝太学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太学教师的资格限制,遴选方法、任期及职业要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蒙古族1279年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蒙古族认为武力和实用技术是治国安邦的首要条件,因而最初对科举取士制度并不重视,统治阶层和士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存在极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才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建立了科举制度。在文章中,笔者试图探讨元代科举的内容、特点,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