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子女入学机会并未随高等教育规模扩招而达到预期水平,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正由原先表面的、宏观的总量不均衡向更深层次、隐性的不均衡发展。文章探究了制约农村家庭子女入学机会的核心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子女入学机会并未随高等教育规模扩招而达到预期水平,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正由原先表面的、宏观的总量不均衡向更深层次、隐性的不均衡发展。文章探究了制约农村家庭子女入学机会的核心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正日益凸显,因此保障农村子女入学机会均等十分重要。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农村入学机会并未随高等教育规模扩招而达到预期水平,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正由原先表面的、宏观的总量不均衡向更深层次、隐性的不均衡发展。为此竭力探究制约农村子女入学机会的核心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MMI和EMI理论及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社会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各阶层子女总体的入学机会不均等程度有所改善。就不同层次高校而言,部属重点高校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程度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当前入学机会已开始下移,惠及部分中间阶层子女;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中的入学机会一直朝着均等化方向迈进,底层社会子女在此两类院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还在深入,这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数量上的发展,即入学率的提高,它同时也意味着受教育机会的增加,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是否建立在受教育人口的性别分布、阶层分布、地域分布、城乡分布公平的基础上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往关于农村教育状况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一侧面的考查。然而从全面的角度考虑,城乡差异,随迁子女教育,农村内部教育状况都应该被纳入考查范围。高等教育扩招后农村教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为综合考查这些因素提供了有力的视角。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为切入点,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城乡教育差异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可发现扩招后高等教育的入学机...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城市学生相比很少,不仅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多少上,也体现在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基础教育质量、高校招生制度等.文章认为应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重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是,当前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家庭收入相关的代沟反而扩大了。美国禾同收入家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校入学准备、就读高校类型和财政资助获得等三方面。在未来,一些因素将进一步限制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此,美国高校、州和联邦政府必须联合起来改善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不同群体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在我国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情况下,刻意追求城乡以及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入学机会的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为大多数的适龄青年提供足够数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解决的路径包括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中小城镇办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不同群体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在我国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情况下,刻意追求城乡以及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入学机会的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为大多数的适龄青年提供足够数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解决的路径包括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中小城镇办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和家庭城乡背景等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家庭背景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比例更高,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对机会并不均等;显示比较优势分析的结果发现,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进入“211”院校的优势更明显;进一步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地区、民族、性别等因素之后,父亲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受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多的学生进入“211”院校的概率显著更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基础教育的薄弱,思想观念的落后,经济的滞后,政策的偏向,使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出现了不均等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适当调整招生政策,扩大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对2007级和2020级大一学生的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进程中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变化,发现:弱势家庭背景子女向一般本科高校聚集而优势家庭背景子女向重点本科高校聚集的趋势仍在增加,家庭背景各因素对2020级学生获取重点本科教育机会的影响均明显高于2007级学生,优势阶层子女相对于基础阶层子女的机会由0.955倍变为1.600倍,高收入家庭子女相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机会由0.721倍变为1.481倍,城市子女相对于农村子女的机会由1.280倍变为1.406倍,男生相对于女生的机会由1.493倍变为1.719倍。基于此,当前应构建以政府支持为中心,学校、社区与家庭等领域全方位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破解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资源分布结构对弱势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造成的双重障碍,进一步增加弱势家庭背景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推进代际良性流动,提升社会开放和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厦门市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源质量和师资配置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岛内外和校际差异,此差异又对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厦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从社会经济层面加快岛外经济建设、缩小各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加大力度弱化社会对高考升学率的过分关注,重视并加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努力;学校层面则应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利用政策之利谋求发展,努力探寻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聋儿有80%生长于农村,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因此发展农村聋校教育事业将是我国聋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孙敬忠2003年)家庭交往是学前聋儿认识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聋儿家庭交往状况及交往手段——家庭手势——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因此了解他们的家庭交往以及家庭手势获得状况,对我们认识农村聋儿教育的状况,对聋校语言教育改革,以及聋人手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99%,更多儿童有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地区仍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