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据报道,此题一出,很多考生立刻就懵了。帮助老子打孔子?不对。帮助孔子打老子?也不对。什么也不答,更不对。真让人左右为难,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2.
杨承慧 《高中生》2012,(4):54-54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谁?”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时的一道面试题。据有关报道.此题一出,很多考生立马就蒙了。 这道题的确出得有些奇怪。  相似文献   

3.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孔子带领众弟子千里迢迢去向老子请教。老子笑着咧开了嘴说:"你看我的牙齿怎么样?"孔子恭敬地回答:"先生的牙齿一颗也没有了。"老子伸出舌头:"你看我的舌头如何?""先生的舌头伸缩自如,又红又润。"老子听罢不再言语。孔子向先生道谢之后领着众弟子离去。孔子向弟子解释道:"老子告诉我们,牙齿虽硬,由于  相似文献   

4.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谁?”你会如何回答这道题?答案不外乎两个,但原因一定五花八门。让出题方清华大学没想到的是,这道自主招生面试题竟然招来了网友铺天盖地的声讨。  相似文献   

5.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暨保送生冬令营面试题目.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大致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比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经世济民……你认同哪种学说,就不妨帮助谁.当然,我也不妨直斥这是个典型的伪命题,因为老子主张无欲无为,奉行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哲学,即使孔子缺乏涵养挑起事端,老子也根本不会接招,不可能闹出与孔子打架的"丑闻".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7.
2014年高考刚刚结束.网上对文综历史试题的评论已风起云涌,其中全国课标I卷25题争议颇多,原题如下: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相似文献   

8.
IT新传奇     
软件比硬件重要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发一言,只是张开嘴,吐了吐舌头。孔子若有所悟,谢而归。弟子问:老子说什么了?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满齿不在,舌头尤存。你知道其中的奥义吗?弟子恍然:明白了,这说明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关于商鞅变法的史例我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史记·蔡泽列传》、孔子的《论语》,还有法家祖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很多史料。有很多史料上讲商鞅是老子的学生,或者是荀子的学生和门徒,这些我都存有异义,因为老子的道家讲究"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荀子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以"德、礼"治国,道家和儒家之理念并没有在后来的商鞅变法中体现出来,可见商鞅是老子或者是荀子学生或门徒的说法是令人不敢轻信的。  相似文献   

10.
国学闯关     
正1.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样的思想源自于下列哪位哲学家?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2.古代文人的生活讲究雅致和高洁,因而产生了很多与文人情趣相伴相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文房四宝、文人四友等,其中文人四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  相似文献   

12.
IT新传奇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发一言,只是张开嘴,吐了吐舌头。孔子若有所悟,谢而归。 弟子问:“老子说什么了?” 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满齿不在,舌头犹存。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相似文献   

13.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提供了一幅老子画像(如右图),这实际上是明代的孔子画像.而非老子画像。  相似文献   

15.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6.
孟州有个相逢村,村里有座崇圣寺.孔子与老子曾在这里不期而遇.这解码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谜团,即孔子周游列国曾过过黄河;老子洛阳辞官后曾在温县东口村隐居悟道.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老子相会,可以考察清楚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孔子17岁时,第二次是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去周向老子问礼,大致是在孔子43岁到50岁时。《庄子》中的记载难以全信,只能当成孔老相会确实发生的旁证。  相似文献   

18.
老子李耳被老子研究会的会员们从会长位置上选下来了,因为他拉不来赞助,筹不到资金,没钱管代表们吃饭喝酒旅游。孔子到某中华儒家文化传播公司应聘被拒,因为他不会脑筋急转弯,不知道“米的妈妈是谁”。  相似文献   

19.
在县“金秋十月”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范新萍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三年级学生的语文积淀并不深厚.让孩子走进圣贤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春秋后期的中国尽管"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但是动荡的环境和背景也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机遇。思想巨擘孔子和老子、治国能臣子产和晏婴等,都是这一时期杰出人才的代表。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当时的孔子虽然不过35岁,但在鲁国聚徒讲学已有数年,且已形成较大的影响,慕名拜师者络绎不绝。正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