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士兵 《小学生》2012,(12):58-5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小语文"和"大语文"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什么是"小语文"?什么是"大语文"?谁也没有具体给它下定义。笔者认为,"小语文"就是至于语文体系中最基本的东西,即音、字、  相似文献   

2.
赵宏 《教学与管理》2012,(27):90-91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具备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我坚持一个观点,即语文课堂的本真是"语文"。"本真",是本源真相的意思;这里前一个"语文"是指语文课程,后面的"语文"则是指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一句话,语文课堂的本源真相就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本真语文课堂的原点是什么本真语文课堂的原点要从"语文"二字和"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上探寻。而关于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诠释,基于对"语文"一词的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版)写道:"语文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的内涵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所以,课堂拓展也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适当的课堂拓展给语文课堂注入别样的活力,同样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其中,中学生课外阅读这一板块几乎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语文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恐怕也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质量不高;语文课堂"散乱繁闷",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缓慢,乏术乏力。中学语文教学饱受诟病,语文人茫然四顾。语文教学存在种种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式各样。但无论多么高明的办法,都必须围绕"语文教学"的"语文"做文章,必须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一、徘徊在"语文"外的语文课不少(一)内容理解成为了教学的归宿"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出了明晰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这一核心,语文教学的举措和行  相似文献   

9.
徐丽 《中小学电教》2009,(10):39-3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通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四结合",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获得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自我变革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教学行为和理念,进行了反思、实践。其中,紧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很多教育专家和名特优教师都有独到的理解,也由此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教学实践。然而,我认为在积极落实语文课程中,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得意"轻"得言"的现象。这将弱化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对小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有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并试图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程观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思考、探寻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3.
人脑中的世界是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生成的。语文来自于这一过程中对世界的抽象或想象而对应着世界。学生学习语文就在认识世界;反之亦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所学都是人类为与世界交流而创造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生成规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并非语文课程学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而只附带学习这些形式表达的内容,其他课程学的是语言文字作品的内容而并不专门学习表达这些内容的语文形式;而是语文课程所学为通用语文,具备立人性,其他课程所学为专用语文,只具塑人性。如此,语文课程的合法性也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4.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10多年,语文课程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视野。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有四: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是这一理念的支撑条件。而要构建开放又具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使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教研和语文学习的纲领和基础,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教研的准则,对语文老师来说,"语文课程标准"理应熟知于心。但是,如果学生也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精神,将对语文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并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精神。他只是主动或被动地从语文老师那里和课堂上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而语文老师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十分明确具体地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告知学生,更不会  相似文献   

16.
<正>某语文专业杂志今年连续几期就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有专家声言"到现在我们不知道语文是什么",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好像都不知道课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有人说,这里说的是语文课程,不是语文。这又非常令人遗憾,语文课程就是我们天天上课教的语文  相似文献   

17.
付寅 《教学与管理》2012,(13):53-54
时至今日,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作为其子系统的语文新课程也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走进课堂。伴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落差"上,即语文课程标准的预期目标与语文课程实施现状之间的差距,换句话说,也就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设计与实践效果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很多教师也将"语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也逐渐从最初的读中学写发展到读中有写再到边读边写,阅读教学中的"即时练笔"也由此应运而生。"即时练笔"强调"即时"二字,要求练笔能够在阅读课堂上即时完成,以提高练笔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即时练笔"不适宜搞长篇大论,强调一课一得,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写作因素,让写的训练有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明确了语言文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抓手,使得语文课堂不至于迷失语文味而虚化。在新课标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出现了15次之多,频率之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