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传统公共行政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文章以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背景,对现代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予以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建构,最终得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之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后现代文化因子的飘入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与心理根源。短信文学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子中是"边缘化写作"所产生的"随笔文化",或称"碎片文化"。无线通讯时代的"无距离"使得短信对人们构成强迫阅读,也加剧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深度模式的消解,成为一种交互性、临时性、刹那性、偶然性的后现代诗学。短信文学是这一诗学的实践文本。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4.
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以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的实例分析出发,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艺术理论作了深入分析。哈琴在构建其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始终将“历史”这一维度作为其建构过程的立足点。她抓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点,从对詹明信等人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入手,指出后现代主义在对待历史与传统上的“悖谬”态度。文章概括了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所涉及的历史话语,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所提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下的文化包罗万象,宗教、意识形态等为主的中心力量被消解,表现出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碎片化、无深度的概念。基于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挑战,结合后现代教育学、课程观、叙事话语理论,开拓、探索思想政治课堂叙事与话语体系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的理论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八十年代后期传人中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它引起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历史编纂元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创作的讨论中,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以此指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后现代主义实验性创作与历史及社会语境相联结的创作潮流。她认为,作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新发展,历史编纂元小说反驳了伊格尔顿等人给后现代主义文学贴上的“缺乏深度”、“反历史”、“没有政治内容”等标签,但她将历史编纂元小说称作唯一一种圆满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小说,是具有范例作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等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下的地理课程与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文化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教师思想:理论图景、批判向度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师思想既包括后现代主义者对教师的论述,也包括具有后现代思想的教育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教师的反思。后现代思想者主要从知识真理观、主体观以及现代政治权力秩序观这三个向度对现代教师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他们提出的独特的教师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前瞻性地把握当下的教师问题。由于其建立的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后现代教师思想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转入“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以及对今后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默多克是一位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与后现代叙事手法进行调和的现代英国女作家。为了反映当代社会道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在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她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思想来探索人的主体性和真理、善和美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从她的人论入手,可详细读解她的作品中四个主要后现代叙事特征,包括语言与真理的悖论、语言与游戏的关系和反佛罗伊德的倾向,对理解和领会她的作品丰富的社会道德含义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琳达·哈琴后现代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悖谬"诗学的主要特征和理论缘由进行简要的梳理.哈琴对后现代小说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其一,她提出了编史元小说的概念,对纯粹"自恋式"的元小说和以一种悖谬的方式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后现代小说进行了区分;其二,她对戏仿和互文的"双重赋码的政治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人们对哈琴诗学本身尚有不少争议,但此两者纠正了不少论者对后现代小说纯属"文字游戏"、"没有意义"和"价值中立"等片面看法,对于全面认识后现代艺术,特别是后现代小说,仍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它对永恒不变的人性进行了讨伐,包括人的中心性、绝对性、自然性及为多数人所认可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性善论。  相似文献   

15.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单主体主义的倾向中显示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亦暴露了其偏见与缺陷。哈氏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辩中反思批判地吸收了其理论的启示,既捍卫了规范伦理传统的价值又发展了现代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变革。然而,其叙述的模糊与观点的驳杂妨碍了其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思想渗透力。只有透过其纷乱的理论,把握其清晰的理路与思想精髓,方能使其有利于道德教育研究的革新。反对整体化、注重差异性,摒弃单一性、强调多样性,消解逻辑分析、凸显话语分析,祛除抽象主体观、倡导自我与他者共契的道德主体观,是后现代文化之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与当代诸多化思潮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论流派,女性主义对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反叛,对多元性、异质性、边缘性的强调,使其与后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契合。它亦以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激进反叛,提供了大量变化、断裂的个例,丰富了后现代化理论。但女性主义鲜明的政治实践指向与严肃的人本主义立场,又使其与虚无的、崇尚消解的后现代化具有根本分歧。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解析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启发了深受本质主义困扰的女性主义更为关注性别内部的差异。而女性主义也将坚持性别话语的基本立场,强调化批判的立足点。因此,如何吸收后现代化的精华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实践框架,成为当今女性主义论界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枇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简论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是一种思潮,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后现代早已在艺术、哲学方面深入人心.后现代也影响了整个管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反传统、反经典、反权威、反逻辑、反结构、反秩序、反制度、反僵化,提倡创造、创新.创建“后现代管理话语“,其宗旨是将“后现代“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入管理学,开辟一条对现有管理知识体系聚再认识、再聚类和再阐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