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目视解译方式,利用SPOT5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地类光谱的可区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应用的精度水平。实验以浙江省桐乡市龙翔街道SPOT5影像为例,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目的,通过针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分析,提出了基于地类光谱特性分析的分段线性拉伸方法;同时利用同期航测数据,对应用效果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对于光谱接近易混淆的地类,不仅可以增强地类界限清晰度,而且地类面积提取精度也可提高3.5%左右。  相似文献   

2.
速云中 《大众科技》2007,(8):114-116
文章以昆明市的部分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5 10m的多光谱数据和2.5m全色数据,针对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影像预处理、影像融合、影像判读方法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何更新等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获得适合利用SPOT5卫星影像来更新1∶10000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昆明市的部分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510m的多光谱数据和2.5m全色数据,针对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影像预处理、影像融合、影像判读方法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何更新等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获得适合利用SPOT5卫星影像来更新1:10000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芬  田庆  郭超 《中国科技纵横》2011,(16):258-258
本文以高分辨率数据航片为基础底图,充分考虑不同地形条件、不同侧视角、不同轨道,利用适当的几何纠正模型,对高分辨率SPOT5和QB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纠正结果进行控制点残差、相对精度、重叠精度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优化利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效益,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土地形势,因此,有效的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积极应对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问题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土地整理的介绍,分析了我国目前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土地整理区域差异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之一,地处高原,自然灾害频发,可利用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更进一步加剧了省内土地供需的矛盾。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青海省的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循化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作为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省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各个土地整理项目在循化县如火如荼的开展,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本文选取循化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土地整理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及时、精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传统的航空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出现,可以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本文介绍了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路线,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及精度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这项工作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整理目标,本文对土地整理目标的区域配置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土地整理目标区域配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城市土地必须集约利用和合理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配置.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应用SPOT和AL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与分类,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层次分析(AHP)与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将景观指标融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和其他限制因子,对济南市2004年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利用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价和分析表明,2004年适宜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以及东西部区域,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与2004年适宜性评价结果大致吻合,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总被引:113,自引:5,他引:113  
罗明  张惠远 《资源科学》2002,24(2):60-63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 ,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并对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谢臻  沈梓睿  范胜龙 《资源科学》2022,44(11):2276-2289
需求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与完善,在腾退“一户多宅”的进程中,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保障。本文以传统农区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农业需求侧视角出发,诊断“一户多宅”类型,利用人-地-业系统分析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理论、现实与规划3种整治测算方法,并比较包括空间整治潜力和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在内的整治效应差异,为“一户多宅”分类退出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地方管理对“宅”“户”认定方式模糊,形成继承型、附属型、村内型、跨村型4类“一户多宅”。②耦合度上,“一户一宅”与“一户多宅”均呈现出高水平;耦合协调度上,“一户一宅”、跨村型与附属型为中级或初级协调,继承型和村内型为失调状态。③退出耦合协调度失调的村内型和继承型“一户多宅”,疏解非合理性需求;保留跨村型、附属型为有偿使用,确保农业需求侧稳定发展。④宅基地空间整治潜力方面,理论整治方式最优,规划整治方式最差;但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方面,规划整治方式最优,理论整治方式最差。研究认为,挖掘农村存量用地固然是“一户多宅”退出的目标,但农户的生产生计以及农业发展是农区宅基地退出需考虑的首要前提,应当优先依据农业需求侧诉求,分类、分序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以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的优越性,在总结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渭南市安理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实际,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专题研究、建立项目数据库以及编制各类规划图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研究——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如何更合理地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往往被现有研究所忽视。本文采取抽样及不同整治模式不同潜力测算方法的研究思路,设计了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流程及方法:根据地形及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整治类型区,并选取样点县(市、区);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居民点整治类型;针对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分别构建其潜力测算方法,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地闲置率法进行改进;利用测算出的样点县(市、区)的出地率均值,外推测算同类型区其他县(市、区)的潜力。并以广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预计到2020年,广西全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可释放潜力68 102.807hm2,小于人均建设用地法测算的潜力值,同时又大于土地闲置率法测算出的潜力值。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流程及方法在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方面具有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韦俊敏  胡宝清 《资源科学》2013,35(7):1407-1414
以广西农垦国有金光、黔江、新兴及良圻等4个农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土地整治项目投入、土地整治实施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整治效益输出4个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项目区土地整治合理度评价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其合理度并诊断障碍因子,以期探索节约、集约、高效、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并为土地整治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4个农场的土地整治合理度均较高,其中金光农场土地整治合理度最高,量化分值为87.83%;黔江农场的土地整治合理度最低,量化分值为78.94%.对金光农场、黔江农场及良圻农场土地整治项目合理度影响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土地整治效益输出;对新兴农场土地整治项目合理度影响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土地利用结构;对4个农场土地整治项目合理度影响较大的指标层障碍因子是土地质量改善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鄂西北山地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山地区开展耕地整治项目布局,提高耕地整治效率,是当前开展山地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则是耕地整治项目布局的前提。本文以鄂西北山地区房县为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①在影响山地区耕地整治的因素中,耕地系数、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四个因素对耕地整治影响程度比田块规模指数、有效土层厚度、与城镇中心距离和土壤质地4个因素对耕地整治的影响程度大;②对2013年耕地整治项目布局与适宜性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有88.81%处于适宜性整治区,说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该文可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鄂西北山地区更合理科学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评价——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耕地的潜在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耕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兴区耕地整理效益农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土地整理项目资料等,分别对大兴区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区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要获得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本文结合北京郊区区县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状况的调研,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户面临的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和就业选择机会成本,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参考。结论认为:①土地开发整理在发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级等正效益的同时,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和转用、经营限制正使农户承担着较多的机会成本;②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和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是农户选择权受到制度限制而造成的,其本质是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公共产品社会成本的转嫁,而非农就业机会造成的耕地利用率低则是农户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③合理的发展权补偿、整理后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的灵活选择和农产品公共物品补贴是提升都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民有效参与是提升农地整治绩效的有效途径.厘清农民有效参与影响农地整治绩效的基本路径与效应,对农地整治绩效的提升及其相关政策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构建了农民有效参与,项目管理行为,农地整治项目绩效三个变量间的影响路径;然后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所构路径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验证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有效参与主要通过项目管理行为这一中介变量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且效应测算结果显示,在农地整治项目全过程与各阶段中,农民有效参与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的间接效应要远大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占到了总效应的90%左右.因此,农民有效参与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的提升路径主要在于项目管理行为的优化;相较于单一地通过农民有效参与度的提高来改善农地整治项目绩效,促进农民有效参与度的提高与项目管理行为的优化"双管"齐下,效果将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基于县域尺度,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对近7年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国家层面上,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先增后减,项目类型以土地开发类为主;区域层面上,项目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而东北、华北地区分布较少;省级层面上,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东北部,而川西地区分布较少;②就单一项目类型而言,总体趋势呈土地开发类份额占优且波动明显、复垦类其次,而整理类项目份额最低;③不同类型的整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具有显著差异.开发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偏向于西南方,重心点主要坐落在湖南、湖北两省境内,其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程度较差;整理类项目重心点基本上全向东偏,其重心移动路径主要偏向于西北、西南方向,其项目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性有所改善;复垦类项目重心转移路径变化特征不明显,重心点基本上都局限于安徽省境内,其重心的集聚程度较高,其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