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教育的生命意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1]无论是人的种生命的存活,还是人的类生命的创造和实现都…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18):3
"如果说人的出生是‘自然生命’的诞生,那么,学校、家庭和社会则孕育了人的‘社会生命’,其中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阶段,是把一个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历程。"一个为丰富学生和教师的社会生命内容、提高其社会生命质量而不懈努力的校长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归根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的自然生命,还是自为的精神生命,都离不开教育。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生命的本质需要。文章通过对教育现实的阐述,分析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倡导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凸显生命自由,使教育回归生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4.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关涉怎样希冀教育。讨论教育与生命对于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西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方向举行了"教育与生命"专题研讨沙龙。取得如下共识:人的生命是自为生命,人只能是个人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之中展开,因而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人的类本质。教育要实现工具性教育向生命教育的转变,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人的生命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价值信念对澄清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将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唯此,教育才能使人的自为生命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5.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只有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才能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而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的种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类生命。同时人还具有可教育性,而教育则源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当今要实现教育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建构,我们就要用认识人的方式来认识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在《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中指出:“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这就是说,我们在解读借景抒情、融情人景的文章时不能停留在自然之景的“物理性”,还要关注到自然之景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朱永新说:教育之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的种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类生命.同时人还具有可教育性,而教育则源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当今要实现教育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建构,我们就要用认识人的方式来认识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命价值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生命特性表现为自然实体性、个体独特性、整体性、为我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等,生命特性决定了生命价值。生命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价值的承担和主体,生命价值有特殊性和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生命价值表现为存在性、延续性和超越性。教育理论研究有几种路径,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激发人的生命价值,对生命进行价值解读。  相似文献   

14.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完善人的生命。作为教师,了解人的生命及特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在时空上不断变化的网络,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生命的整体。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过程。生命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在于生命的公平性。其次,人与他人、他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体现于生命之中。DNA组成成分及结构的发现,揭示人的生命与他类生命具有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人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因此,哲学家把精神生命看作人的本质。赫舍尔说过: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而黑格尔更说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所以实施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而且可以避免他们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随着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消极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使生命完善成为可能。分析并吸收哲学人类学对于生命未完成与完善的合理内容,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尽管“高考需要大动作”“别让考试考‘死’了小学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落实到教学一线,命题改革的形式还是不太明朗。 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