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丝毫乐趣可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在这样的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无法发挥它的功能,不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与知识的联系,空洞的讲解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要对《品德与社会》进行有效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还要寻找一切与他们身边相关的知识进行导入,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可见,生活对于教育具有重大价值。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将生活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化解枯燥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知识。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将生活素材融合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重视品德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已是每位政治教师的重任。初一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中各个部分内容都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各个部分具体内容中渗透许多相关的名人名言.言简意赅,寓意深长,挖掘课程中名人名言的作用,发挥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探索。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支持系统,它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为《品德与社会》新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上的支撑,能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民俗文化、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进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探讨的焦点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激发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联、以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应在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内化品质,生成品格。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大胆走出教材局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主要课程,作为教学载体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层面上,即开发该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生、教师、家长、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对品德课程的认识,更新品德学科基础知识,开阔品德教学视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上课模式,使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正好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社会教学中运用广泛,这是因为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中需不需要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怎样发挥创新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科任教师所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时事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是每个学生个体生活、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将时事与教材进行整合,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让时事在品德课堂上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的实质在于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针对学生的特征和天性,构建"童真"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严宝军 《学周刊C版》2014,(12):144-145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20.
“以知载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途径,即以社会常识为载体,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到品格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社会常识、史地知识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改实施以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激活教材的过程,因此基于地域特色的史料是这门课程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和运用地域特色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海西文化”,通过教学实现教室里的学生的自我建构,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品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