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质"是20世纪中国革命论述最突出的概念之一。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乃是当代最热情呼应这套理论传统的人物。他全心投入台湾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分期的研究,形成了他在小说创作之外最庞大的思想积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大陆的陈映真研究加以简单梳理,重点评析了《台湾的忧郁》和《陈映真论》。认为:《陈映真论》的作者集中论述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就是对陈映真“悲情”文学世界的重点阐发。如果说从《台湾的忧郁》中,能够感受到陈映真小说世界的“忧郁”,那么从《陈映真论》中则能体悟到陈映真的文学“悲情”。  相似文献   

3.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牛金生 《高中生》2012,(18):8-9
巴金晚年的痛与梦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自称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其思想主张是他行文的一大特色,然而思想如何得到表达却常被他人忽视。本文选择陈映真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情结"和"民族主义",探讨它们在小说《夜行货车》中的文学呈现。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环节。基于语言职能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提升可从"表征""表述""表达"三个维度考量。在话语表征中,通过筑牢信仰根基、导引价值选择、涵化思想境界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引领;在话语表述中,通过提升理论知识解释力、知识供给精准性、实践指导有效性等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性魅力;在话语表达中,通过增强话语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9.
陈映真的创作特色鲜明,各个时期的创作都有其社会和现实的烙印.1959年发表的<面摊>是他的处女作.在研究者看来陈映真的创作生涯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1959~1965年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描写台湾社会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感情,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拨乱反正"、"反封建"是1979年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该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反右"运动和"文革"期间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得到"改正","民主"、"科学"、"法治"等"五四"话语被重新提起。文学艺术创作得此风气之先,走出"冬眠"状态,开始步入了复兴之路。"五四"新文学传统得到了有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