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俄罗斯帝国统治俄国长达300年之久,在俄罗斯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其形成及文化特点,对于了解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了解当今俄罗斯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罗曼诺夫王朝以来,沙皇俄国一直在演绎着帝国扩张与空间安全的发展路径.在俄罗斯帝国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的扩张是一个首要的条件,也是维持帝国运行的核心因素之一,帝国的安全也在于通过控制空间来予以保障.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到今日俄罗斯,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空间扩张来维持并保障国家的运转,通过控制空间来确保国家安全;不同之处在于,沙俄帝国时期是通过纯粹的领土扩张来控制空间,苏联时期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扩张来控制空间,今日俄罗斯是通过确保后苏联空间独联体地区作为其特殊利益区并拓展区域性安全组织来保障安全.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初,希瓦汗国建立后很快与俄罗斯帝国产生了关系。从16-17世纪,两国的政治经济交往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从18-19世纪,除了贸易之外,俄国逐步使希瓦汗国在政治上臣属于它,对希瓦汗国发动侵略。19世纪下半叶,希瓦汗国最终成为俄国的附属国。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革命以降,美利坚殖民地史长期囿于"国族"视域之下,成为立国前史的点缀,被矮化、边缘化,直至19世纪末,帝国学派率先借力新情势、新方法、新史料,倡导跳出国族框架,用英帝国的视域来关照美利坚殖民地史。这种带有"空间转向"的研究方法,不断渗透到其他史学流派和学科领域中,为美国史学带来新路径和新课题,在美国历史编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帝国盛极而衰的理性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彼得一世末年到亚历山大一世末年是俄罗斯帝国的强盛时期,此后便由盛而衰,直至一朝覆亡。帝国之走向衰落的原因是:靠军事立国,大厦根基不稳;向西方学习,是一种等距离赶超;文化教育落后,缺乏发展后劲;专制官僚制度日益腐败,问题严重积重难返;调节机制不良,后期改革拾级而下。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7.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长诗《死魂灵》中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个重大的主题——俄罗斯主题。通过对俄国19世纪现实生活的描写,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优秀品质,批判了专制农奴制度,指出处于“死魂灵”统治下的俄罗斯是悲哀的,快乐的俄罗斯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6月17日至6月27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华教授的邀请,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彼得罗夫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俄罗斯帝国:经济与社会"讲座。期间,针对苏联解体后的国家转轨与史学转型,2012年俄罗斯历史年等问题,张建华教授对彼得罗夫教授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9.
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和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苏联的筹建过程展示了苏俄领导层从世界革命意义上的国家观向重建大俄罗斯国家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间表现的两种观念的分歧和斗争。斯大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取向的胜利确定了苏联国家体制的属性,这种与俄罗斯帝国结构类似的国家体制既是中央集权制与超国家联合体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苏联难以走出帝国政治的怪圈,最终在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的联动性变革中重蹈俄罗斯帝国覆辙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1991年至今,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一直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与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同时并存,导致20多年来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不断减少。据俄罗斯人口统计机构预测,到2031年,俄罗斯人口将降到1.27亿以下,届时人口数量将少于19世纪末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本土的人口。人口学家警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瞿秋自在撰写《俄罗斯文学史》时,从现实主义批评观念出发,勾勒出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思路。因此,对瞿秋白研究文学史成果的考辨,不仅能够凸现瞿秋自在外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地位,而且还能够追溯一种文学史撰写方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刘海峰教授和李兵博士撰写的《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该书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科举历史的真相,必将在中国“科举学”领域留下一笔可贵的学术财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和著述最多的学者,杨慎识见博洽,影响深远。仕途坎坷使他以著述为寄托,立德、立言。他谪戍云南35年,笔耕、讲学不辍,促进了云、贵儒学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科举文献,文化遗产惠及后人。作为儒学理想的执著追求者,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针砭教育功利化、时文程式化之弊端,主张变革科举选士标准,要求学人“通经”、“通古”与“知务”。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博学多识的才华,受到世人普遍崇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法,以科举史上的防范作弊问题为研究对象,客观描述了隋唐以降历代制定的主要防范作弊的措施。以此为基础,对作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八股文是防范作弊的的产物;其二,缺少针对作弊原因的防范措施,使得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本文提出针对作弊的社会及个人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是杜绝作弊现象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俄国历史上,哥萨克人英勇善战,在多次战争中奋力抵御外来侵略者,是国家领土的保卫者;哥萨克人是具有冒险天赋的领土开拓者,为俄国新土地的开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哥萨克人敢于为自由向强权发起挑战,是俄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主力军。此外,哥萨克军团在对外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也曾给所占领领土上的居民带来过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他们还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文章试从开拓者、保卫者、起义者、侵略者四个方面对哥萨克扮演的历史角色进行分析,以期对哥萨克的历史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陈东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在他丰硕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中,不仅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了探讨,对科举的不良影响及其弊端进行了抨击,而且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徐信会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3):136-136,140
为便于学者使用,将志书的编纂缘由、时间、参与人员、刊刻等相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其存在具有特定时代的政治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民族根源,它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编撰这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目的在于复原中国科举制度的完整面貌,建立独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史体系,理性地辨析其成败得失,以便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君史"与"民史"之争为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学界热议话题。新近整理出版的四部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屠寄的讲义已多少染上了一点民史的色彩。陈黻宸的讲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公理与公例,专门讨论"社会之原理",是对君史的一种对抗。王舟瑶置学术史于第一位,也有疏离君史、接近民史之意。但王舟瑶认为旧史学中有君亦有民,不能引申为旧史学只是君史。汪荣宝大讲清代政治、军事和外交,叙述爱新觉罗一姓之兴衰,所编讲义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部清朝君史。于是,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编纂民史者,反对摒弃旧史学;撰写君史者,又深谙新史学。君史与民史在京师大学堂的讲台上共同演绎了史学的变调。这或许不合乎人们固有的印象与想象,但却可能更接近清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杨贵妃之死的叙述者在由封建史官向诗人剧作家转变的同时,历史和文学文本中的贵妃之死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以史资政”观念的影响,史官们在还原杨贵妃之死的历史场景的笔墨中,更多地投射出忠奸之争、正邪之辨的意味.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李、杨故事在细节及主题上经过白朴、洪昇二人历时近四百年的接力虚构和深挖,杨贵妃之死这一源出史实的舞台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能撼人心魄、最具诗化意味的死亡事件,而且也成了映射易代之际士人生命悲愁和精神创伤的经典文学镜像.诗意地吟咏生命底色中永不消歇的精神靡音,提炼并释放永恒的生命悲愁,是文学的一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