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卫崇文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39-42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2.
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7)
近日来,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收获颇丰。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层累造就历史"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真"的一种执着。性格上,作者是桀骜不驯、历史兴味极重、好奇心极发达的人,敢于怀疑古书古史而对它做深入的研究,敢于推翻数千年的偶像而不吝惜,敢于在向来不发生问题的地方发生出问题而不丧气于他人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耿玉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5):227-228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本文拟从他对历史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等来探讨他治史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志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创造的以“疑古思想”为核心的“层累地造成中困古文”的观点和治史方法,洋溢着顾先生的“求真”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显示了他追求真理的豪情与勇气,为学术而献身的品质及其学术的独立、自由等风格. 相似文献
7.
8.
张京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333-335,405
在对顾颉刚及疑古派的研究中,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比较颖出,但是廖文评价顾颉刚时“假设”有余而“求证”不足,并因嵌入政治背景而使问题复杂化,其研究没有跳出古史辨的圈子。关于对顾颉刚的评价问题,首要的不在具体结论,而在方法论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2):124-128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特殊的学术渊源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这一观点并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锡诚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9(4):5-16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12.
许雪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43-48
钱玄同和顾颉刚是辨伪、疑古运动的领导者,辨伪要涉及儒家经典,二人对儒家价值观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加之“超今文”的方法以及寻求古史真相的致思,决定了他们只注意经典中可验证的人和事。而经之为经,主要在于丰富的义理内涵,对义理的忽略使其研究有所缺失。 相似文献
13.
14.
15.
李慧玲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1):94-96
王学典、孙延杰的《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从顾颉刚的史学成就及与其弟子们的学术传承、私情交往等方面,对顾颉刚及其弟子们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本文即是从这些内容时该书进行了深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6.
张京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25-29
顾颉刚先生在其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长篇序言中,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世官世畴的王官之学、"良史"和"实录"史学典范、<春秋>义例等编纂体例、"微言大义"与"实事求是"的今古文经学传统等内容均视而不见,认为中国自先秦两汉以来都"缺乏历史观念",完全以"造伪"与"辨伪"一组概念解释中国学术传统,其厚诬古人的不宽容态度以及缺乏理性的治学态度都是不应该出现的.由此而演生的"造伪史"与"辨伪史"的中国学术史的诠释体系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杨善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216-221,239
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宗迪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2):1-7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19.
吴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35-42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重塑了世界历史概念,创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世界历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以其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概括、表征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使这一理论具有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去思考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醒东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4-8
教育起源是个纷争不休的话题,但既有各种学说均存在某些缺失,为使该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突破,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论。因为它将带来教育起源的动力机制问题、教育的原初形态、过渡机制、教育起源的时间、外部条件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通过对人的概念的历史性分析、对文化的广义解释、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与长期人类的生存状态前提性假设的清理,基本上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进而对教育起源做出过程性描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