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小燕 《中学教育》2006,(11):21-21
我在师徒结队,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教案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为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我提出在教案中安排一些诸如“奖励学生小红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上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却遭到教师的反对和怀疑,担心这样会有表演作秀之嫌。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教师的疑虑不无道理,应当承认,当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表演作秀的现象的确存在,令人反感。但老师们在课堂上稍有异举就被斥之为表演作秀,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为表演?  相似文献   

2.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听了不少的好课,但是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很好的课听了之后教师没法学。一是因为它是作秀课,课堂是否热闹成了新课程好课唯一标准。二是如果真的要做起来,要费的精力超过教师可以承受能力。那么有没有实效、简单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合乎众口味的课堂。一、课堂时间紧凑不浪费。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和教师都要有这样的感慨:时间过的真快。上课是与学生合作的过程,所以一上课我经常是先简单和学生说说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时候还要讲一下如此任务的意图,这样便于更好地和学生合作。接着我会按预先分好的轻重点来掐时间,当然也配合学生当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们都反对这样的作秀:精心准备,上了又改,改了又上。一个个教学环节只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圈套,学生也都“机灵”地往里跳,没有自然生成,没有生命涌动,有的只是热烈的场面,流畅的过程。是的,这是作秀,是表演,是欺骗。我们深恶痛绝,我们强烈呼吁:“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但是,把课堂搬到拱宸桥上,把教室铺成“沙滩”,难道不是作秀吗?也是作秀,是另一种形式的作秀。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建设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也要努力超越文本,超越固有的学习模式,带给学生一…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提出"审美人生教育",这不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中的一种跟风,一种作秀。并不否认这是我有意给自己美术教学主张贴上的一个"标签",也不否认这是我刻意用来表征我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乃至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5.
何春奎 《师道》2005,(9):12
刚入行时被派去听公开课,我总是惊异于执教者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执教过程,高超的课堂调度,出人意料的精彩场面。这样的课堂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我下决心效法这样的教者,上出这样的课堂,教出这样的学生。可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见闻,我感叹,公开课已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了,作秀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伪交流越来越离谱。一伪,教师感情伪。费尽心思,涂厚胭脂只博评委一票;充分打磨,恣肆矫情只为学校争光添彩。提前几天去熟悉授课班级,授课前将全部思路告诉学生,指定学生提问、回答,一切按部就班,就连老师喊下课两字都是伴着铃声响起来,…  相似文献   

6.
“茆院长”也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虚拟存在,或是一个团队。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问题是他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浴当手机已经变成“外挂器官”、当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当“70后”的教师遇到“90后”的学生,如何转变方式、创新思维、把握职校管理新常态、创造职教工作新效益?茆院长可谓牵到了“牛鼻子”,巧妙利用了新领域--网络,有效渗入了新空间--贴吧,从而“解决学校问题、了解学生心声”,进而收到了新成效。这样的“放下身段接地气”如果是“作秀”,那么,且将这样的“作秀”进行到底吧浴由此,我一方面深深钦佩茆院长的善做善成,另一方面又暗自揣测茆院长能否善始善终?窃为将“作秀”进行到底支两个“歪招”。  相似文献   

7.
吴建芬 《海南教育》2014,(12):39-39
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似乎有所顿悟。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不再是"技艺展示",更多的是"风格追求"——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去自我评价;让课堂充满成长的热望,让教与学成为师生体现和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我心目中的好课可能是这样的:首先,好课应有"自然"的风。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  相似文献   

8.
栗明方 《中国德育》2010,(11):83-83
近来,重庆丰都县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位于丰都县城丁庄码头的星火学校校长郑天云,在全校的家长会上,当着1200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面,给母亲下跪洗脚。有人认为,该校长纯属作秀;有人觉得,校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何春奎 《师道》2005,(9):12-12
刚入行时被派去听公开课,我总是惊异于执教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执教过程,高超的课堂调度,出人意料的精彩场面。这样的课堂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我下决心效法这样的教,上出这样的课堂,教出这样的学生。可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见闻,我感叹,公开课已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了,作秀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伪交流越来越离谱。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教育文汇》2008,(1):56-56
去年春节期间,在速递公司工作的老同学,给我送来了一盆蝴蝶兰。同来的还有县电视台的记者,对我做了简短的采访,意在宣传鲜花拜年如何时尚,这样我就上了一回电视。我不是作秀,我是真的喜欢鲜花。  相似文献   

11.
周国强 《师道》2006,(4):9-10
课堂——拒绝作秀日前我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奉朋友之邀去观摩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听后不禁愕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是这么上的吗?一节课40分钟上成了73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煽情”,与学生加强感情交流,过多地吹捧学生智慧的言辞肉麻得很。我当然惊羡这位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技术,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按照教师的既定方针“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师生其乐融融,笑声一片。在知识与能力这一层面上,除了引导学生朗读几遍课文,纠正了几个错读音外,似乎并没多大收获,但整个课堂的表演与作秀却到了极致。笑…  相似文献   

12.
由颖莉 《山东教育》2012,(13):18-19
给学生鞠躬,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歉意;给学生鞠躬,不是敷衍,而是真正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这样你所拥有的将是一个更纯净的童真世界,一片更灿烂的艳阳天。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学生这样跟我说:“老师,一提作文我就头疼。”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厌学情绪。这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周彬 《基础教育课程》2006,(5):59-59,61
曾经有一次非常真实的听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的是一位可以与我直面谈话的朋友,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位我非常亲近的孩子,基于这种人际关系,再加上本堂课没有“作秀”的成分,使得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对这堂课进行对话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都有过这样的阅卷经历:学生书面表达得分为零。这可是分值为10分的一项能力检验题。每次看到这样的卷面,我都不禁痛心叹息,我想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与我有同感。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如此难以完成这一项任务呢?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我参加了一次“送课下乡活动”,送课的几位老师都是获得过“吉林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和“百优”称号的老师,而送课的地点是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校。送课的老师没有带任何笔记本等多媒体设备:一本书、一支笔,纯讲课去了,不摆花架子、不作秀。这次送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位18年没有走出大山的老教师,听了这堂课后,很感慨,说:这样的课真实在,我们也能学。  相似文献   

17.
做这样一个策划我才真实地感受到了“看时光飞逝,我回首从前”的味道。因为。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时代不是我的那个时代,而是属于他们的时代——80后。好像前一刻我们这些70年代的还是做梦的年龄,一转跟80后们都已经成为时下的主力。超级女声是80后;新锐作家是80后;网游天才是80后:作秀高手  相似文献   

18.
在一节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6位学生上台板演,6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5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5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深有同感: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针对这一现象,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9.
一、关注细节,做学生的贴心人我的学生总说:"张老师管得比我妈还细。"我认为,这是学生对我的认可和赞扬。班主任工作本身就是平凡而琐屑的,我们全身心投入做好了这些小事,自然就能成为学生的贴心人。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这样一个情节:  相似文献   

20.
小编热评     
《广西教育》2013,(44):30-30
开“宝马”到乡村小学教书并非作秀 一个住在重庆主城区的30岁年轻女子,每周开着宝马车颠簸两个半小时到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每月2000元钱的工资,还不够油费。许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人怀疑其作秀。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姓张的女教师表示,“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虽然工资不够油费,但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快乐最重要”,并回应说:“这些经历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报道。”(9月10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