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刑罚的演进史及价值取向等角度,对我国注射式死刑的推广进行法理上的探讨,指出我国死刑执行方式改革的重大意义及人道主义走向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主要观点及我国死刑的观状。然后论述我国应当保存死刑并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最后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中的死刑问题进行了评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死刑执行救济程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执行救济程序是限制死刑适用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死刑执行救济需要在《刑法》中增设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有权请求赦免或减刑的条款,赋予救济的实体依据;《刑事诉讼法》中明确死刑执行救济的决定权主体和适用对象,明确特赦和减刑理由及其程序,明确死刑判决生效到执行之间适当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5.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首次明确了死刑执行临场监督的部门,即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从死刑执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内容以及发展与完善作了研究和分析,建议增加死刑罪犯的律师作为执行监督的主体并增加检察机关监督死刑执行的手段,以期不断增强死刑执行监督的力度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死刑存废问题一直是中国学者乃至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了死刑。而中国保留着46个死刑罪名。本文主要从从死刑的威慑作用来说明中国现阶段不应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7.
死刑在刑法体系中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因此,随着法制建设和人权制度的发展,死刑的适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当代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遵循联合国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刑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在死刑的立法方面可以逐步作出修改和完善,以最终达到与世界死刑制度的接轨.  相似文献   

8.
对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由于它具有严厉性和残酷性,一旦实施将不可逆转,因此限制直至废除死刑的做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彻底废除死刑的根本条件,但是应当从人道主义、人权等多个角度出发,慎重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死刑理论入手,对我国死刑制度从整体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述刑罚目的与临终关怀价值之间的关系,指出死刑执行中临终关怀这个命题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当代意义。其次关注这个命题在实践中是如何展开的,从历史和当代、国内和国外、理论和现实多个角度描绘出死刑执行实践中的临终关怀现象,并尝试梳理归纳出临终关怀的方式种类;最后针对当前死刑执行中存在的临终关怀现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12.
死刑的限制和废除己经成为刑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并成为当代许多国家秉承的刑事政策。包容性发展强调强调社会公平,实现个人和社会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中国在死刑问题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抉择。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对死刑缓期执行的改造,为限制死刑创造了契机。此项刑事政策的转变,秉承了重大政策不争论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待死刑的政策是"少杀、慎杀".1979年刑法典对死刑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除了在分则中极力控制死刑外,还有总则中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限制.1997年刑法典除了在总则编中对死刑的适用对象作了更精确的表述,并对死缓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外,在分则编对可处死刑的罪种数量略有减少.但是我国死刑适用的范围客观地说是比较宽泛的,在当今世界各国刑法中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赦免制度,是指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生效后,如果该死刑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或具有其他特定条件,暂缓死刑命令的执行,在法定期限内,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死刑执行的赦免令,原死刑判决不予执行,而改处并执行其他刑罚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消除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若干矛盾,也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有利于避免错杀,同时也是更好地履行我国国际义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死刑的存废是一个古老但历来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死刑现状的分析暨死刑存置理论根据的质疑,认为,死刑废止虽然是世界潮流,但中国的死刑废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仍保留死刑这一客观形势下。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还是死刑存在论者。都开始将研究点转到死刑适用程序上,希望通过构建死刑正当程序来限制死刑。在参考许多学者对死刑正当程序研究的基础上,对死刑正当程序的含义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死刑的适用,当今世界性的潮流是废除或限制。我国基于目前的国情,坚持保留死刑,但对死刑的适用从“法定情节”、“犯罪主体”、“管辖、核准和执行程序”上进行了限制,并独创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死刑适用制度。坚持“少杀、慎杀”,既符合了国际性潮流,又符合了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死刑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立论点有十余种之多.死刑存置论者极力从死刑的威慑力来维护死刑的正当性,而死刑废止论者则以人权主义否定死刑的正当性.死刑的正当与否应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