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文注释(notes to the texts)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拐棍”。精炼的注释,到位的点津,常能达到“无师自通”之效。在新高中英语教科书中,课文注释较详,设计灵巧,讲、例、启融为一体,明显胜过原高中英语教材一筹。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有些课文注释存在着谬误,现以人教版新高中英语第一册为例,特提出几点质疑,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2.
周启 《语文天地》2011,(12):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课文注释。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有些课文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以人教版新高中英语第一册为例,提出几点修改浅见。  相似文献   

4.
如何加强英语单词教学,这是英语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听说领先,词不离句 在进行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用简单的英语解释其主要意思,然后通过几个与课文有关的例句,让学生初步了解单词的用法和搭配关系,并有意识地在例句中再现已学过的单词。例如,我在教《高中英语代用课本》第一册第十七课的两个生词“nod”和“satisfaction”时,一开始是这样讲的: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  相似文献   

6.
(一)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中魏学洢的《核舟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文中注释对这句中的“盖”字未作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篇课文的译文中也没有与“盖”字相对应的译文。可能是认为“盖”字是发语词,在此无实在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岳洲主  相似文献   

7.
兰焰雄 《学语文》2007,(1):48-48
现行人教版(2002年审定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作的详细注解是:“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候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为之小,之,指诸侯。小,  相似文献   

8.
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遇到两个问题,恳请诸位先生给以解答: 第一个问题:在统编教材高中英语第一册137页第3行的how to dye the silk different colors这一短语,以及第142页第18行的课文注释,本人认为有不妥之处。试分析如下:1、把how to dye the silk different colors译作“怎样给丝染成各种颜色”本身有汉语语病。应是“怎样给丝染上各种颜色”。2、142页的注释中把这一结构的different colors说成是宾语补足语,也是不对的。因为the silk与colors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silk是名词,是用来织布的原料;colo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10月版)第一册的《赤壁之战》中,有两个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值得商榷。在此,我们不揣浅陋,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关于“操军方连船舰”中“方”之解释此句在课本上没有注释,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三选了它作为例句。1990年12月版的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第211页),它解释说:“正。副词”。在教参上附录的译文中,此句也被译为“曹操的军队正连接战船”(第221页)。把此句中的“方”释为时间副词“正”的解法,大约是取自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  相似文献   

10.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文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教学参考书》在“课文说明”中将“为”释为“被”,“患”释为“祸害”;在“关于思考和练习”中又将“为”解释成“被……看作”。我认为,课文注释在意思上虽说得过去,但不够准确,不能逐词落实。教参的解释则更有问题。第一、“为乡里所患”是个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12.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13.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第一册(必修)中的课文《鸿门宴》里有一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对这一句子中的“王之”,课文注释为:“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相似文献   

15.
谢云秋  刘汉华 《语文知识》2000,(10):51-53,4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选有《促织》一文,课本编写者为课文词句所作注释文字,有些似不尽妥当。笔者兹作辨析如下,与编者商榷。一、有古陵蔚起“(成)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句间“有古陵蔚起”一语,课本注释是这样注的:“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435页注⑤)注释中为“蔚”单注的文字说,“蔚”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句中是用的引申义,为“高大  相似文献   

16.
高中《英语》第三册第十课The Sixth Diamond里有这样一句子:…but it sent mehome feeling a8 if I were on top 0f the world!该课注释(P23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来。《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P25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在回家时兴高采烈、象驾云一样。并注释:“此句可解释为it was just a fewwords,but i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on my way home”。我这里不是要比较课文和《教参》注释汉译在文笔上的伯仲和雅俗,而是要指出:课文注释和《教参》对该句子不仅在英语语法上,而且对句中关键词send和home的词义理解上均有误,值得提出来同编者商 ,  相似文献   

17.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18.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课 THE GIFTS 中有一句:“Something fineand RarE-something worthy of the honour Of beiNg owned by Jim.”(SBIII,17)课本注释译为:“要买一张精致而珍奇的东西,一件能配得上是属于吉姆的东西。”(SBIII,23)笔者以为,将 fine and rare 简单地译为“精致而珍奇”,值得商榷。先看 fine 与 rare 两词的释义:据《OALD》,  相似文献   

20.
《南京长江大桥》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上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看,义教(实验本)中,编者将它安排在第四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么说就怎么写”。侧重点在“写”上。而现在新修订的版本,编者将该课文提到第二组,并对重点训练项目作了调整,侧重点放到“读”上,,其重点训练顶目为“注意句和句的联系”。句的训练是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训练和高年级篇的训练的纽带。《南京长江大侨》作为本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其重难点也在于此。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训练重点的最好凭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