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邻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富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日本中小学生的生活一定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实并非如此。《江西教育》四月号《刊中报》载: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强悍、健壮的体质,日本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教育。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炼。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高中理科课程的发展历经50年,进行了6次改革,大致可划分成4个阶段:生活单元理科(1948~1955,1956~1962)、系统化理科(1963~1971)、探究理科(1972~1981)、人性化理科(1982~1993,1994~).一、生活单元理科课程这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为课程内容,并按单元加以编排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在战后之初的日本曾风靡一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日本战后的社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千疮百孔的日本,经济停滞,粮食匮乏.疾病泛滥,房屋残缺,衣食住等生活问题非常突出.“使所有的人合理地和更好地生活”、“获得有益于改善我们的生活的科学事实和原理的知识”,自然成为构建理科课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有感于日本学生的“上山下乡”袁风雷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炼。许多城里的中、小学生兴致勃勃地来到边远山寨。在一个月的"留学"期间,安排3周在农户家中...  相似文献   

4.
纵观我的整个学生时代,真正叫我难忘的是小学生活,尤其是妈妈教我的那三年.当时正是70年代前期,妈妈在一个遥远的山村小学执教,学校条件极差、生活很艰苦,那时“读书无用”盛行,问妈妈总是认认真真地教,好说不能让孩子们当“睁眼睛”她对学生既爱且严,大家既怕她又喜欢她。  相似文献   

5.
日本教育家野村芳兵卫的“生活作文”教学理论关系到作文教学中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野村理论视域中的日本作文教学实践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题材选择与训练取向方面.日本教师依据野村理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分类,制成作文题材表,帮助学生发现生活题材.在训练层面,日本教师对野村作文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在“作文和生活联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作文和阅读联结”的训练取向.二是完成了作文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语言的抒情性,提高了日本作文教学的效能,激发了日本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2008,(1):62-62
在某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艰苦的训练使不少中国学生半途而废;而面对同样的困难,日本学生却全部坚持下来。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家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  相似文献   

7.
教师之军     
我们“教师之军”能够吃苦耐劳. 我们这些新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却未上讲台先入军营.我们所直接面对的是夏天的炎热、生活的艰苦和训练的严格.那时候正是最热的时候,蚊虫叮扰也最可恨.生活的艰苦最大问题是没有自来水,偌大的蓄水池中的水是部队同志从远处用水车运来的,那就是我们一天所有饮用生活用水的源……  相似文献   

8.
傅苑     
在日本中小学学生中提倡“五爱”在田中角荣任日本首相期间,他对中小学学生要省”。“五爱”是:1.爱护和尊重别人;2.爱护自然环境财物;5.爱我们生活的社会。“十个反省”是:1.和朋友有欺负弱者吗?3.关心体帖老人了吗?4.爱护动植物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称漆器为“Japan”.即西方人以瓷器称“中国”,以“漆器”称日本.漆器、瓷器同根同源,为何西方人把漆器“送给”了日本,初听之下深为气愤,仔细琢磨之后,发现了问题.中国人对瓷器的喜爱,与日本人对漆器的喜爱是相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多么的喜爱瓷器,日本人在生活中就多么的喜爱漆器.漆器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广为使用,漆器的在日本的“生活化”为本文分析的重点.通过对日本漆器“生活化”的探究,指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分析其对对中国漆器民族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学生事务管理一般被称为“学生支援”或“学生生活支援”。日本高等教育的学生事务管理并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在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下由各学校自行实施。学生不单纯被看作是被动的、受管理的一方,而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由此而形成的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支援”一词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更是贯穿于日本整个学生事务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11月11日,由本刊与上海电台合办的“中学生论坛”走进甘泉外国语中学,展开了第五期中学校园热门话题“吃苦”的讨论。体力劳动、节衣缩食、野外生存训练……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找“苦”给孩子吃,让他们体验当年艰苦的生活。然而,在被贴上了“享乐主义”标签的学生眼中,“吃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似文献   

13.
指导和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口”,使写出来的文章文通字顺,抒发真情实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老师去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谈谈对小学生习作的指导。一、注重习作素材的加工1.把生活引进作文。把生活引进作文,使学生感觉是在为“实践”而练,而不是为练而练。每次作文都尽可能与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人、事、物、感结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作文来真正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石渠县,海拔42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3℃,最低气温达零下45℃,被称为“生命禁区”。这里的中学生,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呢?去年,成都市的霍志刚老师,主动争取到石渠县中学支教,在这所只有173名藏族学生的学校里,目睹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学习生活的花季少年鲜为人知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沉迷于游戏、玩耍,不思学习,我们是怎么教育的呢?我们常常是唠叨:“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生活就艰苦了。”“这么不听话,你爱学就学,不学就算了不要念了”……学生们面对这些苦心婆口的话,常常是充耳不闻,父母与老师一转身,他们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6.
备课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认真探讨。备课最主要的是应做到三点:“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法”。  相似文献   

17.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但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甚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需要改革。必须重视读写结合,建构“阅读——感悟——表达”训练体系和“生活——感悟—表达”训练体系。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悟;培养学生敏锐的形象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8.
自1996年日本提出“生存力”教育以来,“生存力”教育的内涵历经了由注重个性充分发展转向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而转向注重“资质和能力”的两次转变.目前,发展学生的“资质和能力”是“生存力”教育的核心目标,其主要是指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该目标,日本采用了修正宽松教育、普及信息通讯技术、创新“有对话的教学”为主的实践机制.全面省思日本“生存力”教育,可以发现,其不仅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意蕴,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作文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一直到完成,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联想能力都较差,往往很难独立发挥作用,面对一个题目,常常感到“不知该写什么”和“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写什么”,说明他们还不能很快地把作文题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不知从何下手”,则说明他们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落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指导,首先是观点方法的指导,即主要是启发学生在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育就其内容和任务而言 ,不外乎“教书”和“育人”。如果说 ,传授知识———“教书”是教学的中心 ,那么 ,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育人”则是教学的基础。能否做好“育人”工作 ,不但关系到“教书”成效的高低 ,而且还决定着整个教育的成败。本文拟就“育人”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正确认识“育人”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育人”是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教书”的基础。学习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 ,学校生活也永远无法和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相比。独生子女的增多 ,社会上享乐主义的泛滥 ,以及歌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