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再次名震南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名全省高考文科总分“状元”、一名全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一名佛山市生物单科“状元”以及一名高明区理科总分“状元”。从2003年以来,高明一中就“状元”频出,至今已经培养出了三名全省总分“状元”,创造了广东省县级中学的奇迹。第一个“状元”的产生也许是偶然,但接二连三地涌现,那就存在必然的因素了。本期,高明一中校长赵超越、教导处主任李昌旺、副主任黎朝军将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备考“秘笈”。  相似文献   

2.
6月28日《珠江晚报》报道了一组《高考状元们是怎么学习的?》的文章,珠海高考总分第一名杨满昌:心态要好,学习方法要科学,省语文状元姚翀:写文章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等。省英语状元陈雨然说,多阅读自然就有语感等。其他各省市的报纸,这两天也都在进行“尖子状元”报道。应该说,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可笔者仍有隐忧,高考状元会不会像过去一样成为家长和学生盲目复制的“教育模特”。高考状元是某方面的“学习榜样”,这种欣赏和赞叹是可以的。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已陷入了浓重的“状元崇拜误区”,这让我想到了“哈佛女孩…  相似文献   

3.
唐朝继承了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开创了一个科举时代,“状元”一词在唐朝后期。特别是五代时期流传开来。何谓状元呢?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节讲唐朝科举制度时说“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其他辞书类譬如《汉语大词典》的“状元”词条解释也差不多,认为科举时代称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  相似文献   

4.
五代时期产生的状元大多湮没无闻,有幸未湮没者又多半久沉下僚,其状元桂冠并无相应的实惠,而且“状元”这一称谓叫得并不响。由此看来,五代时期状元是很不被重视的。  相似文献   

5.
滴水润苗     
中国有句俗话:“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说的是这样的道理——先生一辈子没成为状元,他(她)的学生却有可能成为状元。状元学生毕竟是先生教出来的,就好比滴水润苗,小树苗在滴水的滋润下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7,(8S):8-8
高考过后,各地的新科“状元”纷纷出炉,成为一年一度的热点。但真正值得认识和思考的,也许是“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2007年第24期《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一文,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议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有高考排名就是状元,有状元就有无数的拥趸者。尽管高考之前一些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曾信誓旦旦,强调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本人虽说无追捧名流之雅好,但由于工作关系,对这些考场上的得意者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还是不能不多上一分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我日后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锦囊妙计和绝佳法宝。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  相似文献   

8.
1.全面展示历届状元考前备考话题库。 2.“状元秘笈”将每个话题延伸出多个话题,帮助考生以一敌百,以不变应万变。 3.“点击状元”揭示状元成功秘诀,帮助考生认识状元文章妙处,借鉴状元经验。 4.“考场亮剑”精选全国各地各届状元佳作,提供状元范本,引导考生走上状元之路。  相似文献   

9.
身残家贫志弥坚含辛茹苦育“状元”陈旭,史学军,王一涵一份对军队难以割舍的情,一腔对生活的爱,一副一等伤残军人的身躯,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双“状元”儿女……一座窄小的院落,三间简陋的民房,谁能想到,正是从这里,连续两年相继飞出了一对“金凤凰”。...  相似文献   

10.
张瑜 《广西教育》2013,(48):26-26
被香港大学录取,并获72万元人民币奖励,这对于国内许多高考学子来说,已经是很高的荣耀了。然而。有人却不这么认为。据报道,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刘丁宁,在2013年高考中,以668分成为辽宁省文科“状元”,被香港大学录取。可是,为了追寻更纯粹的“国学梦”,这位“状元”目前决定从香港大学退学,回到本地的一所高中复读,准备来年考北京大学中文系。(10月12日人民网)  相似文献   

11.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载陈逖为贞明年间状元,但未指明具体年份,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五也认为他是状元,将他置于贞明四年(918年)戊寅科,并注明:“附此俟考”,并无佐证,笔者认为放在本年是对的。有一条佐证:《潘湖俊儒》一书提到泉州另一状元黄仁颖明经及第于贞明四年,而这年恰好陈逖于进士考试中夺魁,《记考》卷二五转引《太平广记》所引《稽神录》也说:“贞明中”陈逖中状元,同年黄仁颖明经及第。不过,也有可能是循环论证,即《潘湖俊儒》在这个问题上依据的是《记考》。 关于陈逖的字号、生平、仕历等,《谈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千余年来人们崇拜、羡仰状元,“中状元”更是历代读书人憧憬的最高目标。在众多的传说、戏剧、书传中,都反映了“状元”题材,当代影视园地中也有不少“状元”片连续上映。状元制度消亡近百年了,但“状元”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高考状元”、“行行出状元”也是人们常说的习惯语言。然而.我们对中国特有的这一文化知识了解甚微,对状元群的原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近时读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以下简称《卷》书)一书,对中国状元的情况略有初知,写点粗浅的学习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登科记考》卷十五指出,徐晦为唐代状元,并说:“《玉芝堂谈荟》作‘徐敏’,误。”可见《谈荟》也未遗漏唐代这位姓徐的状元,只是写错了名字。徐晦官至礼部尚书,《新唐书》卷一六0、《旧唐书》卷一六五都有传记,旧唐书卷十七(上)、(下)及《资治通鉴》卷二三八亦皆有相关记载,但是均未提供其籍贯。近年出版的《状元史话》及种种“状元录”、“状元大典”、“状元传”等也均未能提供其籍贯。 据泉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启明先生讲,徐晦是泉州人,为泉州最早的状元。近查中国书生发表在《中华网分类信息·福建·泉州名人》中的《欧…  相似文献   

14.
方立新 《教育》2006,(8):18-18
近来,有一个现象挺有趣:就存一些舆论近乎“妖魔化”以分数选才的时候,由分数排队排出来的高考“状元”在高招中仍然抢手。在内地的北大清华将高分考生几乎尽收囊中的大格局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香港高校“抢”走了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有人便惊呼“狼来了”。而北大清华一方面对“被扫为二流”之说小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多数“状元”并未“肥水外流”。  相似文献   

15.
每月资讯秀     
上海:中学生精英对话知名大学校长“作为大学校长,您会给超女发支持短信吗?”“没有学科竞赛大奖,会跳舞唱歌也能参加交大自主招生吗?”这是在上海“中学生精英对话全国知名校长”论坛中,中学生向大学校长提出的问题。刁钻又有深度的问题让国内五所知名大学校长感叹:现在的中学生可真厉害!北京:“状元”是谁?无可奉告!今年高考前,北京市教委就公开声明:不会为状元报道提供任何方便和线索,因为过度强调“状元”的成绩,会对其他考生产生压力。另外,也是为了引导社会更加理性地面对高考。高考发榜后,教育考试部门果然信守承诺,状元信息一字难求…  相似文献   

16.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  相似文献   

17.
小方 《家教指南》2004,(3):38-39
状元都说自己贪玩《生活时报》报道,每年高考放榜之际,都会有一群“状元”涌现在各大报刊上,畅谈心得体会、兴趣爱好、希望和理想。令笔者奇怪的是,几乎每个状元谈经验时,都少不了“其实我也很贪玩”这么一句话,对于自己如何勤奋学习则只字不提。给人的感觉是,状元靠的仅仅是天资而不是汗水,聪明人贪玩也能取得好成绩。点评:前一段时间某位家长的三位千金都获得博士学位,在给别人介绍家教经验时说,他的经验就一个字:玩。这样的经验是万万学不得的。他与这些状元们都隐藏了自己含辛茹苦的一面,以此抬高身价、故意卖乖,潜台词无疑是向别人宣布…  相似文献   

18.
赵志伟 《中文自修》2023,(23):50-52
<正>中国人有所谓的“状元情结”,你看现在每年高考发榜以后,各种媒体都会炒作“某省状元、某校出了状元”等等,其实现在所谓的“状元”充其量是某个地区的第一名罢了,和过去的状元在地位、名声、前途上有天壤之别。过去的状元,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全国才出一个,他们一旦考中状元,即刻就可以做官,最大的可以做到宰相。  相似文献   

19.
刘承伦 《师道》2004,(11):16-18
提起学校,我从前不久在报上看到的一则令人啼笑皆非之事说起:报道称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某县内的两所中学立即行动,向社会宣称自己学校出了全县的高考理科状元。为了争个是非高低,免不了揭对方隐私,你说我校的“状元”是复读生,我说你校的“状元”有“10分是三好生加分”,不能算高考成绩。争得不亦乐乎,可谓斯扫地。当地市民魏先生一语道破:“两个学校为争生源各封状元并大打广告的做法,偏离了办学宗旨,无非是为人民币,让人觉得可笑。”  相似文献   

20.
有高考排名就有状元,有状元就有新闻的追捧和炒作。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喜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