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唐绝句大多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而杜甫以其独特的胆识、卓越的才能,从内容和艺术上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面貌。本文拟从杜甫绝句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杜甫绝句艺术拓新的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阐明杜甫在唐代绝句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李白、王昌龄为代表的盛唐绝句,杜甫绝句呈现出新的审美特点:谐趣之美、俗趣之美、理趣之美。这些审美新变化对中晚唐绝句、乃至宋代绝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代诗论对杜甫的绝句有褒有贬,评价不一,本对杜甫的绝句从韵律、格式、内客、艺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绝句受其形式的影响,通常突出一个焦点,其它材料围绕这个焦点作铺垫与衬托。而杜甫的绝句却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变体”、“别调”。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通篇写景。描绘出大自然美好的春光。诗中有画。读来如  相似文献   

5.
杜甫绝句通异于盛唐之音,独辟径,自成一家,然而历来争议很大,褒贬不一。杜甫对绝句的创新既有着社会历史背景,更是诗人高超创造力的发挥和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在诗歌思想内容的拓展和语言形式方面,都有其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7.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8.
元稹为杜甫写墓志,认为杜诗各体俱佳,所谓“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这一评论,到后来却发生了动摇,分歧集中在对杜甫绝句的认识上。杜诗是否各体俱佳,大抵明代以前异议尚少,一般认为杜甫诗艺精湛,才力卓绝,能够自如地运用那时流行的一切诗体,并对每一种诗体都有所发展与创新。而自明代以来,对杜甫的绝句,议者纷纷,訾议与指摘者居多。也有为之辩护的,却往往不能中肯。因此,怎样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实有重新讨论的必要。訾议与指摘杜甫绝句最激烈者,可以王世贞、杨慎、胡应麟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10.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1.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老师,我有个问题!"一声清脆的童音蓦地响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什么杜甫诗中不用‘蓝天'.而用‘青天'?"一个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眼神中充满了挑战.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抬起头,看着我.  相似文献   

12.
杜甫绝句,历代诗家褒少贬多。许多贬斥杜甫绝句的说法,都是针对他直露之辞太多,不合正宗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 的标准,所谓“板涩”(申涵光)、“粗硬”(施补华),等等。其实,杜甫写的一百三十多首绝句中,也不乏空灵超脱之作。虚和实两种诗歌意境在杜甫绝句中可以说已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只是他写的是“绝句的创调,”(潘德兴)我们研究探讨时,必须抛开传统的成见,切切实实深入到作品中去,才能有比较真切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杜甫绝句的艺术特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严酷冷峻的现实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造就了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3.
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诗歌技巧。该诗几乎涵盖了古诗中大部分表达技巧,可谓古诗鉴赏中的"万能公式"。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如能以此诗入手,便可做到以旧带新,由浅入深,为学生学习新诗提供一块"垫脚石",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凌左义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3):48-52,60
文章着重对黄庭坚绝句的章法特色,表现特色、语言特色,体制特色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正>“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李白为多”。王、李两人在诗歌艺术造诣上,各有所长:“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李俊爽,王含蓄,俩人词、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特别在七绝方面,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位同时齐名的大师,或从持坛的影响上来论述,认为“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五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以来,无复有骖乘者矣”;或从作品的成就来品评,认为“王少伯与太白争胜豪厘,俱是神品”。  相似文献   

1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居成都草堂时的杰作。问世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究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史上有时可以看到,肯定被人们所否定的,或者否定被人们所肯定的,这对于那些浅薄狂妄的人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对于那些学养有素的人,则是对他们的胆识与眼力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比如,在盛唐诗坛上,围绕着如何对待六朝以至初唐文学问题,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那些才薄力弱的后进之士,就曾一概否定六朝以至初唐文学,轻易抹杀包括庾信、四杰在内的所有六朝至初唐的著名作家的创作成就,甚至还对李白、杜甫进行诽谤和中伤。杜甫就这样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场争论。然而,历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写下了《春望》、《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篇,后人常用“雄浑苍劲”、“沉郁顿挫”等词来形容其特点。其实他的名篇中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绝句(其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