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明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山西、河北等地汉族移民纷纷北上,形成一股移民潮。这些汉民进入土默特地区后,与土默特蒙古人民共同开发了当地经济。促成当时这一股移民潮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叛卒逃亡以及北元蒙古贵族的南下掠夺等。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加大对云南哀牢山区的开发力度,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地区,屯田及厂矿、盐茶之利均是移民进入的途径。携带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移民在促进哈尼族聚居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生产生活需求也刺激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货币的更迭、商品种类的丰富等方面。而商业的繁荣,则加强了哈尼族地区与外地的联系,也在经济层面加速了哈尼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政府的积极引导、孝道教育的普及和地方文化的熏染共同造就了洛阳地区孝子养亲、顺亲、孝亲等孝行。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孝行虽呈现出格套化、极端化和神秘化等特点,但孝文化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家庭的稳定、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清以来徽州山区的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由于大山的相对封闭性特征,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居住在这里的徽州人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山区特征的经济民俗。这些经济民俗中的很大一部分至今仍客观地存在于徽州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7.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洛和皖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体育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民俗体育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一定的迁移性,人口流动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了难得的载体,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而且这种迁移具有文化迁移的特点,即从文化的高位向文化的低位迁移,同时这种迁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研究和总结民俗体育的迁移特点及规律有助于现阶段我国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并为我国民俗体育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豫北宗族是明清时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重新构建的产物,其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下构建而成的豫北宗族,其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通过对豫北民间谱牒等资料的分析可知,伴随着明清以来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的发展,豫北宗族自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至清朝前中期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豫北宗族发展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是蒙汉长期交往,两种文化融合之必然。该地区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浓厚蒙古族特色,新型地域文化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汇聚,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位置。研究它对巩固民族团结与进步,会提供宝贵经验。正确认识两种文化关系在相互吸收、输出上的客观规律,对研究两种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明清时期,由于特殊历史背景,使山西人口大规模外流.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栽体,将山西晋文化带到了迁徙地,并且将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戏曲艺术扩展到其他地区,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的传播,并时其他地方戏曲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 ,江西进士总量仅次于江苏、浙江而位居全国第三。其在全国所占比例则前后变化极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变化。江西进士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南昌、吉安、抚州及南昌、安福、吉水等少数府县 ;而且 ,各府县在明清 50 0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次数多种类多,且以水旱灾害为主,灾害集中分布在苏、松、常、镇、杭、嘉、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既与长江下游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复杂的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明清时期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以及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毕节地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贵州,以聚居或散居的形式分布各地。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汉族群体,使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汉族移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毕节地区"夷多汉少"的落后局面,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关陇地区的书法家数量极多,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领域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不乏声誉显赫者,有的墨迹至今被后学视若珍宝,奉为准绳。但此时期关陇地区的书法创作依然不能突破明清时期帖学和碑学的主流范畴,影响力有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明清时期四川的陕西会馆为例,论证了工商会馆在客地从边缘走向主体的历史过程,揭示工商会馆既是流寓客商被边缘化的产物,又是客商争取主体性的结果,并说明会馆从边缘走向主体是会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9.
前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迁得出”的目标早已实现;后移民时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则成为关键。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对三峡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语言生态良好及语言和谐,将有助于改善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环境、推动三峡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与合作。为此,文章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衡阳地区为例,从语言生态基本面貌、语言生态问题成因、语言和谐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文章的考察及其结论,对三峡移民社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