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讯     
<正>能鉴别肿瘤组织的"钢笔"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类似钢笔的手持式诊断装置,能在手术过程中快速识别肿瘤组织。肿瘤切除手术如果清除得不彻底,残留的肿瘤组织会让病人癌症复发的风险大大增加。在手术期间准确区别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并非易事,即使借助目前最先进的冷冻切片分析法,也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而且对于某  相似文献   

2.
最近伊利诺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超声波传感技术,不仅可对癌症进行迅速、准确的检查和诊断,而且不需要动刀。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苑》2014,(9):26-26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癌组织会反射出与周边健康组织不同的偏振光,而螳螂虾的复眼能异常清晰地捕捉到这种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偏振光,并能利用偏振光来探测和辨别物体。这一发现无疑让研究人员通过视觉影像检测癌组织成为了可能。成为了科学家们研制新型相机的极佳模板,据此开发出的成像设备未来将会用于检测癌症和观测脑部活动。  相似文献   

4.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如果癌症是一座冰山,可以诊断出来的肿瘤则只是它露出水面的一角。从20世纪70年代攻克癌症的战役打响以来,医生们一直把重点放在治疗这些肿瘤上。而专家们指出,21世纪要做的应该是在冰山浮出水面之前就融化它。 癌症研究人员认识到,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例如化疗,它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整个身体,而且往往无效。因此,预防的观念,即融化“冰山的隐藏部分”,开始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孙文德 《世界发明》1997,(11):26-27
试想,如果癌症能够以类似于糖尿病的方式得到治疗,那么,每日注射一剂人体蛋白质将可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很多医生认为这一希望不大。传统观点认为.患者必须接受治疗,肿瘤必须切除。目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了一种人类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止肿瘤的生长。这使上述设想有望成为攻克癌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粒子,它可以搜寻到肿瘤并与肿瘤的血管结合,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手段,该纳米粒子可以被用来传送一种成像化合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血液凝结剂的角色,从而使肿瘤血管减少20%。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10,(22):11-11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在手术过程中透视体内淋巴结、血管等组织的手术“导航”系统。通常在癌症手术中确认淋巴结等组织的位置非常困难。如果使用这一手术“导航”系统,就可借助彩色图像清晰地观测上述组织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王平 《百科知识》2011,(16):46-47
癌症是现代人避而远之的瘟神。但是,研究人员早就发现,对80岁后去世的人做尸解,就会发现100%的人体内都有肿瘤(癌症)。也就是说,如果想要长寿,人们就得与肿瘤结伴。因为,人们在70岁以前长肿瘤是病理性的,但70岁以后生长的肿瘤就是生理性的,不值得恐慌,只要不引起病理症状,没有必要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生物组织的高精度三维成像可提供大量生物学信息,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显微CT系统是高效、准确的三维成像手段,在高精度成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2]。为实现生物学组织结构的高精度三维成像,要求显微CT系统分辨能力达到亚微米水平。但受制于X射线源焦点尺寸、探测器成像质量和运动控制系统位移精度等问题,传统显微CT系统的分辨率始终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本课题组研发了透镜耦合式高分辨X线探测器,将成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5,(1):63-64
<正>许多人被确诊癌症后都不禁要问:为什么是我?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多达三分之二的癌症患者可能要怪"运气不好",他们的健康干细胞在分裂时发生了不好的随机突变,另外三分之一才可归因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为不同类型癌症设计更有效的预防策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癌症发生是由于组织干  相似文献   

11.
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理论自其被提出以来,就一直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内的大热门.研究人员认为,肿瘤干细胞一方面可以自我复制保持"干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化成肿瘤细胞而促进肿瘤的生长.这一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从2007年开始,苏州大学陈坚教授就通过小白鼠实验研究得出:有一群细胞对放化疗都耐受,是癌症复发转移的祸害,这群硬骨头可以看作肿瘤干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存寿命,这些细胞都会面临凋亡,但癌症干细胞不会,如果我们能找出并杀死癌症干细胞,其他肿瘤细胞也会慢慢凋亡.  相似文献   

12.
通常,要在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粒种子中准确地找出藏有害虫幼虫的颗粒,犹如大海捞针。然而,法国科研人员新近发明的一种害虫幼虫声音探测器却将筛选虫蛀种子的工作变得易如反掌。该探测器是由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声音实验室和法国一家技术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共同研制成功的。 据研究人员介绍说,该探测器主要采用了海底军事声探技术。他们仔细研究了各类谷物害虫的发声特性,并对各种不同的声音进行了分析处理。实验证实,探测器可以将藏有体长不足1毫米害虫幼虫的谷粒从巨大的谷堆中一一筛选出来,其准确率比目前采用的技术高出40-100倍。  相似文献   

13.
日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宫颈癌孕妇在阴道分娩时,新生儿可能吸入肿瘤细胞,导致罹患肺部肿瘤.研究人员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常规下一代测序时,意外发现有两例儿童肺癌病例,分别为23个月和6岁的男孩.研究发现,两名男孩的母亲生产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阴性,在生产后被诊断出宫颈癌,而两个男孩的肿瘤与母亲的肿瘤共享多个体细胞突变、HPV基因组和SNP等位基因,这一事实证明了母婴间肿瘤细胞的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其他罕见的癌症母婴传播病例中,后代出现脑、骨、肝、肺和软组织的多发性扩散性转移,这些转移与胎盘血源性转移一致.然而在这两个病例中,肿瘤仅见于肺部并局限于支气管,这很可能证明肿瘤细胞存在于羊水、分泌物或宫颈的血液中,并在阴道分娩时被婴儿吸入.  相似文献   

14.
聂晓阳  刘洪 《世界发明》2003,26(11):25-25
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癌症诊断新技术,该技术可使医生在不进行肿瘤切片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智能手机控制的装置,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癌症。这种手掌大小的装置通过一个简单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运行,其核心是一个微型核磁共振芯片,它利用具有磁性的纳米微粒来测量蛋白质水平,并寻找表明癌症存在的特殊标记。医生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查看芯片显示的信息。研究人员利用该装置对50名病人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6.
王梅 《世界发明》2003,26(11):21-21
医生们每天都会用手术刀或穿刺针进行活组织切除,把病人身上取下来的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诊断病人是否患病。不过,活组织病理检查需要从人体提样,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完成,而且使用的染料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美国国家科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一种无需手术的激光技术,可以跟活组织病理检查一样,清楚地观察细胞结构,而且只需要几分钟。这种技术使用了激光和特殊的显微镜。康奈尔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应用了这种技术,观察范畴广泛,涉及大脑活动和癌症扩散等。  相似文献   

17.
棘手的癌症     
癌症的危害是很大的,至今人们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其致病机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胃癌为例,胃癌是一种能导致60%患者死亡的致命癌症;当患者出现疼痛、体重减轻以及呕吐等症状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早期诊断对胃癌来说非常关键。由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项目对300多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很多不同基因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了能引起细胞失控分裂并变为肠内组织的关键分子变化,这样的变化通常会引致癌症。◆在我国,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学专家孙保存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理论,揭示了高度恶性肿瘤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发病8550人,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每7~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癌症都是高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不过,面对癌症,要有三种心态和作  相似文献   

19.
全数字PET成像关键技术5日通过中国工程院士俞梦孙带领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家在PET数字化领域的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可更早更灵敏地发现肿瘤,诊断癌症,为人类造福。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是继超声、CT和核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     
正可用于癌症诊断治疗的磁性微游动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谢晖教授团队开展了可重构磁性微机器人群:多模态转换、定向移动与集群作业的研究,有望为癌症治疗中高效靶向给药和早期诊断体内成像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磁性微游动机器人,这种呈花生状的磁性游动机器人长3微米,直径2微米,只有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