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人类存在、交流、生产及生活均离不开语言,语言于人类而言,等同阳光、水和生命。尤其,在人类世界现代化的飞速进程中,一方面要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使用同一种或同几种语言交流;另一方面,民族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潜意识自我消亡";所以,人类世界多数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同化",已是不可避免的"灾难"。置身世界这块"大同化"的土壤,丽江纳西族语的快速匿迹堪忧!经思考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世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类自主设计的"教育世界"是用理解、建构、转化等特有思想方式来促进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整个人类生活方式合理化的世界,它是介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以承担转化和桥梁作用的"中间世界"。丰富"教育世界"话语并以此来有效解决教育自身问题,不断促进"教育世界"与其他世界平等对话是教育研究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普遍的看法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无非三种:宗教的,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宗教关乎人生的终极意义,探求人类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科学旨在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文学艺术则直指人的心灵世界,所谓"文学即人学"。而在读过大学同窗好友陈小云的《泛广告时代的幻象》之后,笔者不由得感叹,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应当添加一种:广告的或泛广告的。  相似文献   

5.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章所强调的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及其反讽表述看,"世界历史"观念颠倒地反映着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对,世界市场理论历史和具体地呈现出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由于误读了"世界历史"概念的理论性质,所以"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是个假命题。  相似文献   

6.
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本能的实践态度,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固有的一种价值趋向,是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断言人类是自己所建构起来的那个应然的价值世界的中心,人类在这个世界中处于主体地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非科学形态的价值现,必须重新加以扬弃和解构;批判地继承其合理成分,建构科学形态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自古就在"叙事",人类也一直在"叙事",因为"叙事"是人类在人际交流、世界认知、知识传承、文明递续方面的重要手段。于是,"叙事无所不在"成为一个历史事实,也成为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名的"陈词滥调"之一。就历史情形看,"叙事"总首先是口头的,然后是书面的;首先是日常的,然后是文学的;首先是质朴的,然后是艺术性的。  相似文献   

8.
<正>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学之父奥斯本也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的。"可见,想象力是何等重要。那么想象力从何而  相似文献   

9.
梦想的现实性反映着人类活动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指向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马克思关于整个人类的"世界梦"。世界历史理论为"世界梦"提供了历史观基础,也为"世界梦"的实现指明了道路。在中国梦语境下发掘马克思的"世界梦",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哲学家胡塞尔晚期思想的菁华。他提出"生活世界"理念,是出于他对当时科学理念与文化处境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因此,不论是科学、文化、哲学抑或人类个体而言,都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成为其可能条件。欲探究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形成的动因以及"生活世界"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原初意涵。  相似文献   

11.
"梦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艺术是展示人类"梦幻"的重要渠道。楚地漆器纹饰云气流荡,事物处于瞬息万变之中,一事物可以幻化为他事物,人物或奇谲诡怪或飘然飞升,具有"梦幻"艺术效果。超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力求表现非理性、无逻辑的梦幻世界,也具有"梦幻"艺术效果。楚地漆器纹饰是人类对于宇宙混沌状态的集体记忆,体现了主客不分的原始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混沌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在倦怠于理性和秩序的生存状态下对于非理性世界的呼唤,是清醒的艺术家刻意制造的梦幻之境,折射出理性语境下人类的惶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着眼人类发展与世界前途,旨在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它以传统文化中的"恕、中、和"处世之道为底蕴和支撑,是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对"民惟邦本"治理理念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充分认识教育学课的德育功能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世界的一次飞跃是技术革命,人类传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领的一次飞跃是教育革命。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实践上要掌握传授学科知识的本领,在理论上要认识"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 学生学习教育学知识是要学会做人。教育学课的德育是一项"综合教育"。它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操上、行为上、外表上都成为美的人。因此,在教育学课中强调德育的功能,不但不会影响教育学课本身的任务完成,而且对牢固掌握教育学知识,培育合格的师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冲突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和平的重要因素,全球共治成为人类解决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世界意识的形成及其同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尽快找到走出困境的新思维。"和谐世界"与"和谐教育"是中国人在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向全人类提出的新理念。通过和谐教育,促进人类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协调发展,提高所有人参与国家治理和全球共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全球化进程向良性方向发展,引导人们共同建构一个承认差异、多元互补、和谐共生的世界,这是中国人为人类教育和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新思维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黄龙风景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与九寨沟毗邻,是由众多雪峰和冰川组成的山谷,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不仅承载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进化与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相伴随,研究语言的进化必须体现以人类为核心的原则.只有通过对人类起源及发展的"过去"的寻根究底,来探究语言起源与进化的心理机制,才能把握语言进化的历程.语言进化经历了从动物表达最原始的情绪与需求的本能性喊叫、肢体模仿等原始自发性的"动物性语言"向具有分音节、符号性和信息交流性的"真正语言"的进化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进化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进化的问题.语言进化遵循着两种线路:无人世界的自然进化和有人世界的文化进化.由于语言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遵循着两种不同的规律,因而其动力基础是不同的.语言的自然进化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被动的;语言的文化进化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主动的.语言进化更主要的是语言的文化进化,稳定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为早期人类带来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并直接导致语言及自我意识的进化和发展,语言是在人对压力的适应与选择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语言有足够的动力沿着自然进化和文化进化两个维度快速发展,人类的适应性为语言的文化进化提供了决定性的选择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北村小说叙事有几个反复出现的元素:"真实"、"原痛"和宗教式救赎。"真实是与世界相持的方式",尤其表现为诗人的纯粹和执著;由于"人类最主要的职业是爱",生命的"原痛"转换为爱情的"原痛"。与世界相持的尖锐对立和"原痛"的无计消除,于是,宗教式的救赎成为二者的缓释,救赎可以得到安慰,但终究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