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那我们现在就按照生6的观点,从自然景物方面来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放风格. 如果让你做导演拍电影,你将把这部分切分成几个镜头?  相似文献   

2.
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  相似文献   

3.
朗诵与写作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朗诵.汉语的魅力在朗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好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欣赏音乐的感觉,比如朗诵鲁迅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感觉是在听一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而朗诵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你感觉是在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4.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5.
咏史怀古诗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别.据统计,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咏史怀古诗有9首,《赤壁》是其中之一.《赤壁》作为杜牧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着高超的技艺,凸显了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聚焦于史和"不与"之情两个角度来解读《赤壁》,并在此基础上从晓之以史、...  相似文献   

6.
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感慨.试从赤壁情结产生缘由、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力图让苏轼赤壁情结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现象学倡导回到事实本身.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苏轼选择了赤壁,融入自然山水。水与月,人与景,融化成幽深而唯美的境地。中国美学的“即景会心”与西方现象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赤壁赋》在现象学的阐释里,水月自然在与诗人的意向性中显现了美丽的形式、纯粹的情感和生命的哲理。无论是形式、情感和人生,自然本色永远是最美的。  相似文献   

8.
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由让我们击节颌首;一个苏东坡,一个辛弃疾,怎能不让我们崇敬面对?你怀古,我也怀古,同为豪放词;你方唱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吟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相似文献   

9.
[定位 ]豪放词的鉴赏 ,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塑造人物的手法 ,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及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风格。[切入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怀念了哪些古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诗题切入 ,易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词 )2 .这首词和刚学过的《雨霖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辨析婉约词和浪漫词的不同 ,以便作进一步的比较鉴赏 )[探究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可知是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 ,…  相似文献   

10.
<正>赤壁之上,你伫立着;赤壁之然而生!下,风起云涌。曾几何时,你还是一介布衣,一手执扇,一手抚须,笑谈间,日日夜夜埋首于田垄之间。你并不曹军已是灰飞烟灭。欣慰之情,油甘于仅守一亩薄田,你并不甘于安心做卧龙先生,你并不甘于在此等大争之世作壁上观。奈何当今天下,所谓君王终是有眼无珠罢了。长叹一声,你默默摇了摇头,不再  相似文献   

11.
<正> 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杰作,也一向被认为是苏轼词作中的代表性篇章。对于这首词的注解和赏析,古今学者著述甚多,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所以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本文拟由这首词所引起的关于苏词的两个重要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时遇到了两个始料不及的情况。一个是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准备课堂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在这首词中,周郎和公瑾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三国周郎赤壁’中称‘周郎’,而在‘遥想公瑾当年’中称‘公瑾’呢?"  相似文献   

13.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且加以评赏,以求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家园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园是人性的外在延伸,人性包含着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因此家园也包含了与自然的隔离和通达,家是一种覆盖与遮蔽,而园是家与自然之间半开放的过渡;家园是人性需要的外在物化,家园为我们提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庇护,而现代家园正在剥离家园的精神层面;家园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超越,同时又呼唤着对自然的回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仰望星空与立足于大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宋词经典名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被115人次韵达258首的数量高居榜首,有力地凸出和印证了这一宋词经典第一名篇对历代词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统计和定量分析显示,南宋以13人22首为历代次韵"赤壁词"拉开了雄壮的序幕;金元二代7人10首,略显沉寂;至明代,48人共152首将次韵"赤壁词"的创作推向高潮;清代顺、康两朝,则以47人74首的数量继续保持着次韵"赤壁词"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参与创作的作者来看,既有大量仅作一两首次韵词的普通作者,也有不少像辛弃疾、刘辰翁、夏言、陆深、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次韵数量较多的著名词人。  相似文献   

16.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相似文献   

1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整体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前人之述备矣,让我受益匪浅.而词末“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关乎整首词的风格,还有探时的必要.在这里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整首词来看,前边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说明是在白天,苏轼在赤壁眼见长江的雄姿;后边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上既已出现明月,则说明已至夜晚,东坡居士把酒临江,邀月同饮.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苏轼在赤壁至少呆了一天,即从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这首词的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沉醉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浩荡澎湃时,当我们扼腕于作者壮志难酬的人生苦闷时,你是否知晓,就是这同一份苦闷曾催生过另一首彪炳文学史册的散文名作《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为乌台诗案所伤的苏轼,身系囹圄一百多天,在狱中备尝了身心的诟辱和折磨,  相似文献   

20.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都写了文章。我们现在要介绍的这首《赤壁赋》,在有些选本或文集中往往称为《前赤壁赋》。其实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