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书满架"考辨首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中的"借书满架"令人费解。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和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对此均阙如,未作解释。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都有译文,人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苏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插满书架",基本一致。但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虽说归家这时已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曾经做过官;从祖母的"吾家读书久不效"看,归家至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读书人,自然也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3.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4.
近日 ,读到一篇对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文注释提出疑义的短文 ,文中作者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 ,笔者认为欠妥。“借书满架”的“借”字 ,有人译成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是借来的 ,为什么读完后不送还人家 ,都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与理似乎讲不通。也有人著文说 :“……是散人闲趣 ,未必都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十分重要。实际上 ,这个“借”字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通假”现象 ,《康熙字典》中注释 :“借 ,音积 ,义同…  相似文献   

5.
《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书满架”一词,课文未加注释,确为一大憾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将其译作“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似乎不妥。“借书满架”当如何理解呢?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1991年1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对原教材《文学评论两篇》(现已删除)的“课文说明”后有如下“补充注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中华大字典》均有“籍,荐也”的义项。《尔雅·释诂》:“荐,陈也。”借书即荐书,荐书即把书陈列出来。全句就是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这样理解,似与归有光的门弟相符。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每读至此,笔者在陶醉于这种“幽人独往,孤鸿缥缈”的佳境之余,却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疑惑。查看《教师教学用书》及多种针对教材的注解,此句均被译为:“借来的各种书籍摆满了书架。”结合作者身世,联系课文情境,又经多方查证推敲,笔者认为: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中的“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比教材中选用的“借书满架”于情于理都更为圆满。理由之一借书不易,何…  相似文献   

7.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的读书乐趣时,我认为把“借书满架”之“借”译为“借来的”有些牵强,不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协调。那这“借”字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9.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化是与文本解读的深入联系在一起的,也涉及对时代特征和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等,这里主要就<黄生借书说>谈文本的深入解读问题,希望对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参考. <黄生借书说>一文在开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的观点,显然带有偏激色彩.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12.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阅读     
《现代语文》2004,(10):24-31
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②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2、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什么观点?(2分)3、本文的作…  相似文献   

14.
从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的副标题"学者罗曼司"切入,探究其外借罗曼司之壳、实反"罗曼司"的独特叙事方式.书中的"圣杯",已丧失了原有的神圣与纯洁;书中的主人公女骑士,表现出的是虚伪和功利:小说的结尾也与罗曼司圆满的结尾相悖,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据<后汉书>注释,<资治通鉴>所采<后汉书·宦者列传>中的"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句中的"太子府史"一词应按太子府里的"史"解释为没有明确职责的"府吏",而非元胡三省所注的"太子府史掌东宫府藏".细查相关史料得知:"府"、"史"、"府史"三词各有一番来历,均有各自特定历史涵义与应用范畴.两汉时期的府吏中,只有"史"而无"府"与"府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是孟宪承等编的一本资料书,书中编有对屈原、司马迁、范缜等人作品的评价等内容,与教育史资料书的体例不符.文章对导致此现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作了分析,指出是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18.
"匕首"考释     
"匕"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匕,<书>,匕首".匕首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 "匕"最初用来指一种取饭用具,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羹匙.现代汉语中的"匕首"之"匕"与古代"饭匕"之"匕"是否有联系呢?本文试从"匕"的本义入手,结合饭匕、匕首的形状与性质,对"匕首"一词的形成发展做一解释.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借书满架”一语,中学教材与各古文选本均无注释。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与《文言文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的译文皆直译为“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对此,有的教师认为不妥,有的教师半信半疑,而学生则常发疑问。语文报刊上曾发表过若干文章,探讨其究竟,但众说纷法,莫衷一是,迄今未见结论。笔者以为,原文既然明白如话,似乎无须强解,顺其自然而已。上引译文并无不妥之处,现将理由陈述如下,供教学参考。一、自古以来,“借书”已成风尚,它是虚心好学的一种标志。《太平御览…  相似文献   

20.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文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