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败是成功之母”曾被许多人认为是至理名言,有些教师也把这句话作为对待学生的一条原则,始终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这一规律。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也尝试这一规律,老师总是提难题,说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设置种种陷阱,不让学生轻易“过关”;即使是游戏也一次说错就失去再讲的机会,惟恐学生骄傲自满,没有足够的好奇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进步的规律。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往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比如,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们便渐渐倾向于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学生在做某一件事时,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这个时候,他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4.
探究学法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已经历六个春秋。六年来,广大电大教育工作者依据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努力和理论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积极贡献。但“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中一条屡试不爽的法子,其关键就在于它允许探索、允许失败,更何况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崭新体系,疏漏也就在所难免。疏漏之一,就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法”探索很不够,而这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老夫子所说的。意思是:“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也就是常说的“学贵有疑”、“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学以致用”、“学以解惑”,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再质疑——再探究,使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这是匠心独具的论断。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活、理解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快乐。要让数学学习真正地“活”起来,必须努力让数学走进生活,焕发出数学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考试的成绩发下来了,“好”学生A与“坏”学生B都得了85分。 A的家里。“看看你考的这点分,整整下降了10分,你的心都用到哪去了?这个假期你别想出去玩。”A的妈妈如狮吼一般喊道。 A委屈极了,边哭边喊:“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我再努力就是了。要是这样,我宁愿开始就做个坏学生!”说完,一摔门进屋了。不爱吱声的爸爸也说:“真是太不像话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生跟不上班,开始还想努力,但终于放弃了这种努力,成为课堂生活中的“客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失败体验,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也极大地影响到性格的形成,种种不适应的行为——问题行为,也是源于这种失败体验而派生出来的。作为教师,面对这一现实,与其责怪客观条件欠缺,毋宁首先在寻求成功教学的实践上倾注最大的努力,创造种种必要的条件。成功教学有其总体结构,这里仅从一个视角进行考察,这就是分析学生头脑中的信息过程——理解的过程。明确旨在一步步地实现这一理解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2003年秋季,我接了高一日语特色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一个红山城“三类高中”的“三类”班级,班级的初升高入学平均分为294分。这些学生中多数有初中学习失败的切身体验,也有纪律散漫的“践行者”,而且他们似乎还要继续践行下去,以便让我开阔一下“眼界”……总之这是一个问题较多的班级。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健康发展,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班级管理中,我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运用了因势利导、分类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努力挖掘他们身上人性的亮点,收到一定的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0.
《第八次》是苏教版国标本中的一篇课文,记叙的是苏格兰遭受到外国的侵略,苏格兰王子布鲁斯率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但是失败了七次。正在丧失信心之时,布鲁斯王子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失败了再进行。他得到启发,重拾信心,号召人民进行反抗。最后,终于成功了,把侵略军赶出了苏格兰。这样一篇历史性的文章让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理解为“不停地努力,就会成功。”在教学中,确实有难度。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时另辟蹊径,就从学生的学习困难时那“信心”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魏书生教学研讨会上,魏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同行问一位外国老师一个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你们学校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想不到这位外国老师被问得一脸茫然和惊奇,诧异了好半天才回答说:“我们学校没有好坏学生之分。”中国老师又问:“学习不好总是差生吧?”“不!”回答很干脆果断。“有的同学外语成绩不好,可他刚来的时候一句也不会说,他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这是优点。”外国老师的这种与中国老师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把科学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而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把党建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努力培养学生干部队伍,也有利于未来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系党总支抓住时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做到“发展前,突出重点勤培养;发展中,严格要求讲质量;发展后,常抓不懈重教育。”通过努力,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从而推动全系学生工作上…  相似文献   

13.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决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反复强调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这一“再创造”学习理论可知 ,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教学中 ,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低层次的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 ,使…  相似文献   

14.
李景  阮浪 《教书育人》2006,(6):49-50
克服“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上帝要约拿到尼克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当这种理想成为现实时,约拿却感到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后来,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称之为“约拿情结”。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约拿情结”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却是一种自我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改变不良认识,避免“约拿情结”的消极影响。有些德育工作者习惯过高地要求学生,评价标准又比较单一,致使学生经常面对失败,最终形成“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错误观念,总认为怎样努力也不会成功。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新学习理念。这一理念改变了原来的“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习得”转到了“人的发展”。这既是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请君入瓮。现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第四个年头。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不小的进步。然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育者必须放下手脚。这就要求教者明白“自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6.
刘志 《成才之路》2009,(29):I0009-I0009
“赏识”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以为赏识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努力而得到教师赞扬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即便在失败后,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不恰当的策略所造成,为此,他们会更加努力。这只能说明一点: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南京市某小学对全校20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在调查中,“你最喜欢父母说的话”一栏里,学生们填得最多的是:“有进步,值得表扬”、“你真棒(真聪明)”、“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孩子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你最希望父母说的话”一栏里,填得最多的是:“你是一个好学生”、“爸爸妈妈为你骄傲”;学生对此的感受是“非常高兴”、“更加努力”、“爸爸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相似文献   

18.
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供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氛围,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是让学生学会探求方法、总结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只中,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都有“探索规律”这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一教学内容。这是我国第一次把“探索规律”列为小学数于式的规律的探索,《现代小学数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尝学的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探索试。如:规律”应该有哪些具体内容?它有什么教育价值?本文试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予以阐述。10-3=14-8=16-6=15-7=一、“探索规律”的内容11-4=13-7=15-6=15-8=…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话题围绕“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讨论,旨在唤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进行再认识,从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不破不立,破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