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构建起自己的概念系统,从而使人达到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目的.隐喻思维对英语口语教学、写作教学和文化教学均有启示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有利于使学生较快地形成和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运用英语从事写作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创造和语义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理论,帮助学生掌握隐喻工作的认知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思雏能力和隐喻文化意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词汇,正确理解运用隐喻性语言,掌握隐喻词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和结果.恰当运用隐喻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运用隐喻,设置情景进行词汇教学,利用隐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词汇的拓展意义,运用隐喻可以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利用隐喻可以区别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题隐喻三个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原著和霍克斯译本中薛宝钗诗歌的典型隐喻,探讨在概念隐喻模式下隐喻的文化对等度。  相似文献   

6.
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所以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二语教学重要培养目标.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方式应该先分析解读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从而从建构英语隐喻思维模式,积累常规隐喻,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隐喻从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分析英语习语隐喻现象、隐喻种类及其隐喻意义,为英语习语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以爱情隐喻作为研究内容,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当代隐喻理论,即抽象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而概念隐喻,至少是情感概念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理论运用道外语教学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文章从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分析了隐喻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的理据和可行性,从词汇教学、习语教学以及文化教学三方面阐述了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11.
隐喻能力是理解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隐喻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大学英语学习者能否地道使用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学习者能否发展起较高的隐喻能力被称作隐喻能力的可学性问题.通过对高、低两水平组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产出英语隐喻的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对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得出两点初步的结论:(1)在隐喻理解方面,两水平组之间的隐喻能力存在差异,高水平组的隐喻能力高于低水平组;(2)在隐喻产出方面,无论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他们的隐喻能力都相对发展不足,低水平组隐喻的产出能力更为不足.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文章以隐喻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文化根源,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准确理解时间隐喻的真正涵义,从而有效地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认知现象。英语和汉语都有着丰富的隐喻。本文从语用失误和语用等效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英语和汉语中不同类型隐喻的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法,异化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联系密切,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而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运用上又往往有较大差别。因此,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英语教育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章基于日常教学,分析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学生在这方面应掌握的技巧,以期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技能、技巧,突破听力难关,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关注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动物词语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很有实用价值。用动物词语作比喻,效果形象生动;通过动物词语,可以了解英民族的社会生活,了解英民族的思维方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动物谚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有益启示,还为语法学习提供例析。  相似文献   

17.
《理论付诸实践》2012,51(4):273-280
In this article, we utilize the concept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cultural models, and master myths to discuss the ways by which thre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native speakers of Spanish, were developing conceptions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cy, and learner's identities. Our findings point to 3 main metaphors that were often implicit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 writing as procedures, (b) English as success, and (c) learners as test scoring categories. These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s appear to be a reflection of the discourse around 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 policies that permeate American school contexts. We argue that this discourse can serve to promote reduced conceptions of literacy (and writing in particular), to essentialize learners' identities, and to preserve the hegemony of English. We suggest that a focus on meaning during literacy instruction can be helpful in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to counteract these conceptions and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obust ones.  相似文献   

18.
词汇是语言的中心,对学习者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词汇知识是整个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而概念隐喻理论又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方法。为了探究将概念隐喻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日常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者词汇习得的有效性,本研究以7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法更为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包括动机、意志、性格、情感、兴趣五个方面。其中,性格差异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本文作者分析了英语学习者性格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探究了英语学习者性格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隐喻的喻体有同有异.本文拟就英文报刊中隐喻现象同汉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