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个幼小的生命,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其成长的日日月月,在沐浴着父母亲人、师长及社会关爱的同时,来自外界的各种伤害也像阴影时时笼罩在身旁。少年儿童伤害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当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为避免学生安全事故殚精竭虑时,相对于显性的伤害,那些无法预料且不时发生的隐性伤害,却很少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一、校园隐性人身伤害及表现形式对少年儿童而言,隐性人身伤害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在校园中,隐性伤害主要是指人为地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即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  相似文献   

2.
论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学校日常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4.
校园人身伤害事件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有增无减 ,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裁定、判令学校赔偿或补偿额度的一路攀升 ,校园人身伤害事件逐步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一、案例处置扫描案例一 :某镇中心初中初一 (5)班 ,耿某与陈某均为住校生 ,睡在相邻的楼床上方。 1999年 10月17日中午 1时许 ,耿、陈两人睡在床上互相蹬腿玩 ,谁知耿某从楼床上头部向下跌到地面上。其他同学要报告老师 ,小耿笑了笑说 :“不要让老师知道。”时隔半小时 ,耿某瞳孔逐渐放大 ,师生将其急送镇卫生院 ,当日下午转到盐城市医院进行头颅手术 ,发现脑血管破…  相似文献   

5.
王鑫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2):116-117
依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根据近些年我国学生伤害事故的调查,笔者认为我国校园学生伤害事故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职员、学生和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校园显性伤害,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当政府和广大中小学校为避免学生安全事故殚精竭虑时,校园中无法预料且不时发生的隐性伤害,却往往因其隐秘性和滞后效应被人们忽视。目前,中小学校园里许多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以及来自教师、学生同伴以及家长的言行,都容易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潜在的伤害。学生一旦承受不了这种伤害,就会走向极端,就会外化为暴力行为,甚至会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7.
学校人身伤害案件出现了伤害主体的明确目的性和故意性致危害程度升级、性侵害事件的频繁性和恶劣性累及教育声誉、学校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凸显评价弊端、被伤害主体的非理性易引发社会群体事件、媒体的娱乐性和非严谨性致学校诟病等五大态势。社会矛盾的疏导机制构建、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人身伤害事件的评价标准改革、"学闹"的社会治理、媒体的规范约束等问题应该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和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共同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对校园中少年儿童的隐性伤害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浙江、辽宁等10省市近6000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之友》2004,(2):62-62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的法律空白。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表示,让无辜的受害人能够得到司法救济、让无视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侵权人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制定此司法解释的司法理念。一、学校、幼儿园要对校园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解释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  相似文献   

10.
张艳萍 《教育》2012,(36):28-29
学校校园本是社会中的净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天堂;但近年来各种伤害学生身体或生命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另外悄然发生的校园隐性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由于学校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不善或失当,以及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而造成的,藏匿于校园中的难以估计、影响深远的伤害形式。它正渐渐吞噬着学生健康的灵魂、扭曲着他们正常的人格,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前加强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学校园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载体所具有的潜隐性、弥散性等特点。指出它以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潜移默化的独特教育方式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传播渗透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同化人格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大学校园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特点和影响 ,在探讨了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的性质、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的基础上 ,对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进行了责任分析 ,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校学习期间遭受人身损害或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对此类问题的处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此类事故中如何承担责任及受害人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法律依据进行论述,提出承担该责任的主体的范围及其承担责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要注重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800余名2007级新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基础上,提出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首先要充分认识今天校园内的学生。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中的明显特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注重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的隐性素质在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地过程中,教师的隐性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应该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素养两个层面开发隐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应该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素养两个层面开发隐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要审时度势地应对挑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良好的物化环境、积极地进取精神、健康的人格魅力、高雅的文化品味等多层面创设富有现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为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文章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出发,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具体的司法案例入手,通过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剖析,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探究在不同的校园伤害事故中所应适用的具体的归责原则,以期为司法实践中确定校园伤害事故中事故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