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廷虎 《天中学刊》1998,13(1):60-64
王国维的修辞观在其名著《人间词话》及《宋元戏曲考》中有较多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著名的“境界”说中论及修辞,并主要反映在三句话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另外还强调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及“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第二,关于文体风格论。王国维论文体强调“代变”说;论风格突出形式美及强调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2.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是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研究古史的经典论著,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由考证文字到阐释制度文化,将传统考据与逻辑论证相结合,多闻而阙疑,在治学方法上给予后学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指导思想看,焦循“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进步的文艺发展史观,予王国维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是他珍视元曲而撰写《宋元戏曲考》这一权威性著作的特大推动力;从流派观点看,王国维主张戏剧摹绘真情实景,追求“字字本色”,反对雕琢和虚伪,崇尚“自然”、“意境”,则是在焦循为代表的清中叶以来“本色”论派理论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从审美取向看,王国维高度评价立足世界文艺之林富有悲剧意义的元曲杰作,鄙薄大团圆俗套,与焦循的审美观一脉相承;从研究方法看,王国维娴熟掌握了焦循以考据学治戏曲之术,并与西学的逻辑推演相互制约、影响,完美结合。王国维研究戏曲的巨大成功,既多得力于焦循,又有明显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 ,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 ,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 ,“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建国以后的悲剧研究 ,尤其是近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有”派则出尽了风头。如余秋雨、谢柏梁、曾庆元、张法等 ,都纷纷为中国悲剧摇旗呐喊。但问题的争论并无最后结果 ,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悲剧、悲剧意识 ,也未取得一致认识 ,而是人言人…  相似文献   

5.
在王国维早年所写“哲学上及文学上之撰述”中,除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以外,另一篇表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的论文,当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是在本世纪初,从研究哲学入手,开始其学者生涯的。如果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是在“叔氏之立脚地”,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的考察,系统地“畅述”了他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对元杂剧分期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考》主要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对元杂剧作家的分类序列,而把分类的时间具体化。他说: 至有元一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 至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方人也。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其人则南方人为多,否则北人而侨寓南方者也。三、至正时代: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教育思想探微胡正强,陈勇一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中外驰名的一位学术宗师。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王国维通过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他与同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面临日益衰颓的社会现状,从而萌发了...  相似文献   

9.
徐敏 《培训与研究》2004,21(1):24-2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造境”、“写境”与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文艺理论的四种类型有诸多类似之处。“写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摹仿说,“造境”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表现说。二者在理论表述上的差异。大概来自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李超孙在其《诗氏族考》中云:“以《诗》之为经,草木虫鱼则有疏,名物则有解,地理则有考”。地理之考就是指王应麟(1223-1296)的《诗地理考》。王应麟之前,《诗》地理学的研究均未成专著。《诗地理考》首开其例,从地名、山川、疆域及风俗各个方面研究《诗》中地理。其书前列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观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大陆学界对王国维美学的研究史,在80年代前,大体上是对《人间词话》的探讨史。叶嘉莹作为海外王学研究的佼佼者,其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重心仍落在王国维“境界”说上。故,若想对叶著作学术评估,其要点之一,当在分析叶氏“基准”说与王氏“境界”说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国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是最早热心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用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之一。从1902年至1912年的十年之间,他先后写下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具有较浓厚的西方哲学思想的美学、文艺论著,被誉为“以西洋的文学原理来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4.
陈黎娜 《现代语文》2008,(12):57-58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全汉赋·序》中,清代焦循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两汉文人大多致力于汉赋的写作,不少人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15.
殷力欣 《科技文萃》2001,1(7):55-56
历史记载和近现代考古发现 印度及中亚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自8世纪后逐渐衰落。故现在印度本土及中亚 诸国半于佛教典籍、遗迹的文献记录并不我。最早记录巴米扬石窟的人,是我国唐代高僧玄 奘。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一“梵衍那国”条中写到:  相似文献   

16.
“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á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àn)不同.其它“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  相似文献   

19.
势力不灭论     
《势力不灭论》,王国维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夏六月。原署“德国海尔模壑尔兹著,英人额金孙英译本,海宁王国维重译”,编入樊炳清辑《科学丛书》第二集,罗氏《教育世界》社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刊行。“海尔模壑尔兹”(Helrmholtz,1821—1894),今译赫尔姆霍茨(亦译“亥姆霍兹”);“势力不灭论”,今通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称此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施旺(Schwann,1810—1882)、施莱登(Schleiden,1804—1881)的“细胞学说”,为十九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拙著《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对此均有介绍。这里选刊的是王译《势力不灭论》的节录,为便于阅读,特拟加了小标题,即:一、科学与艺术;二、势力不灭的宇宙法则;三、科学与诗及创世纪传说;四、科学之光明与人类之运命。其中最可注意的是第三节内介绍了“德国大诗人奇台Goethe之著作Faust”,在《红楼梦评论》及《静庵文集》的其他论述中,改译为“格代之大著述《法斯特》”。这可能是本世纪开局年代第一次译介歌德及其名著《浮士德》,虽片鳞只羽,亦弥足珍贵。第三节关于“人类之末日”的译述,实寄寓了译者本人对宇宙之广漠、人生之无常、未来之光明与暗黑难于把握的深沉之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中国北部骑射民族对中原特别是对周王朝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前此《诗经·小雅·采薇》描写过我(犭严)狁的猖獗。“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毛传,“(犭严)狁,北狄也。”郑笺:“北狄,今匈奴也。”《出车》也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犭严)狁考》里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汗干)陇,环中国(此指中原)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且以丑名加之。”(《观堂集林》2583)这一北方“强梁”大抵就是我们“四大集群”理论里的北狄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