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诗坛人才辈出,作品多,时间跨度较长,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冯永军《当代诗坛点将录》综论当代诗坛形势,依照传统演义的方式,排分诗坛座次,议论高下,以诗论诗,相对公允,知人论世,间见会心,基本上可以认同。但其点将和排位,仅以大陆甚至上海诗坛为中心,未能放眼世界,过于狭隘;且采用褒贬互见的态度对号入座,除招揽名流入座之外,甚至连表现欠佳带有恶评的诗人也可以占一席位,结果留下了称号不太好的26个空位,难以安排适当的诗人入座,悬而未决,颇有遗憾。  相似文献   

2.
纪宇,这位几乎轰动整个八十年代的诗人,沉默许久了。当他被各色光环所笼罩的时候,让人难以看得清楚。时光隔远,光环褪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纪宇。我们在此时此刻走近他,才发现他就在本来应该在的位置上,带着他的热情与奉献,站在那儿。拉开一段距离,才会找到一个比较公正的视点看纪宇,也才会看到他和他的诗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特有的价值和意义。纪宇现象:读者的热与学术界的冷当我们走近纪宇不久,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读者反映的热烈和学术界的冷漠,二者恰成鲜明的对照。学术界对这位风靡八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似乎忽略了,…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许筠,受到当时中国明朝诗坛“诗必盛唐”复古思潮的影响,根据当时朝鲜朝汉文诗坛崇宋拟苏走向极端的倾向,提出与明朝复古派相同的“尊唐黜宋”的文学主张。但许筠又非完全照搬中国明朝复古派的理论,他一方面汲取了其注重性情的成份,剔除了其重视格调形式、一味拟古的弊端,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国当时汉文诗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朝鲜诗坛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性情”观。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以岭南的“中国诗坛社”为核心的“中国诗坛”派,创作了大量抗战诗,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新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一、高唱抗日主题歌、弘扬民族主旋律,鼓动了千百万民众投入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二、坚持面向大众,使诗歌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接受,起到教育作用,产生巨大力量;三、转变诗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推动了岭南新诗乃至全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恶搞诗坛     
从芙蓉姐姐到现在的诗坛芙蓉赵丽华,原本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多多少少地被附加了一些嘲笑玩弄的意味,恶搞,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无论是娱乐圈还是诗坛。  相似文献   

6.
现行一些文学史在论述宋初诗坛时,往往没有反映出宋初诗坛的复杂性,没有对宋初诗坛的唐诗传统及各种流派予以客观的叙述和正确的评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坛,如一个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风云际会,各显身手。王昌龄则是这一特殊赛场上的特殊人物:其诗作,特别是七绝,取得了令当时及后世共同称誉的辉煌成就;同时,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法,培养诗才;他还潜心于创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诗论观点。因而,王昌龄既是一名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又是执教有方、颇有建树的“教练员”,同时还是对这一“比赛项目”潜心探讨,理论创获颇多的“研究员”。一人而身兼“三职”,这在盛唐诗坛“赛场”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文述确为《乾嘉诗坛点将录》主创之一。据新出的《舒位年谱》,推定《乾嘉诗坛点将录》的成书时间应为嘉庆二十年八月至十月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词文化丰富深厚,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深远,黄冈这块土地也蕴涵了丰富的诗歌文化,在中国诗坛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值得今天的黄冈人挖掘并弘扬。  相似文献   

10.
《过日集》二十卷是清初诗人曾灿历经十年磨砺编成的大型诗选,收录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十八年间佳作名篇,选入各地诗人1500余家,诗8200余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诗坛之“天下大势”。文章从编辑体例、编选原则、征诗与刻资三方面探讨其编选,以期呈现清初诗坛的深层景观。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诗人,曾在中国诗歌史上抒写过两段辉煌的乐章——第一次,他融汇了民族与世界两个方向的美学追求,使中国新诗发展到一个与世界接轨的新阶段,将现代新诗推进到继“五四”以后的第二座高峰;第二次,半个世纪以后,他又以“归来的歌”复出诗坛,凭着更为激昂的热情和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与欣赏。  相似文献   

12.
诗,是情感的积淀与升华,是诗人审美经验的结晶,是生命张力的描述,是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相应的,诗坛是情感的殿堂,任何无情可言的文字企图挤入诗的殿堂都是徒劳的。中国诗坛在经历了苍桑和巨变之后的今天,在强大的物质冲击波面前,却显得相当的困乏与软弱。尽管被称作具有创造精神和否定精神的第三代诗人们在拼命的制造诗、发表诗观,尽管诗的数量与过去时代相比是有增无减,中国诗坛仍在读者的审美视野中跌价。任何一个诗爱好者和真正的诗人,莫不对诗坛这种看似丰收,实却减产的现象感到忧虑和深思。  相似文献   

13.
以《张垣诗坛》创刊号和第二期为文本,对张家口诗词协会的创作实绩进行了评述,即创作队伍宏大多元,是构建地方和谐文化的生力军之一;诗作涌动着英雄与时代互动双赢的盛世气息;创作风格上更多地继承了宋诗传统,却也不乏唐诗风采;诗体上体现着对传统诗词的尊重热爱。  相似文献   

14.
黎保荣 《天中学刊》2009,24(6):87-90
"中锋"是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与事实中写生出来的诗歌理论,它区别于"左翼"和"先锋"诗歌,主张追求朦胧与明朗之间的语言风格,进行社会与生命的双重关怀.<十家诗选>是中国当代诗坛中锋的局部亮相,在历史、边塞、思维、清新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15.
清代常熟诗坛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常熟文学分清初和清中叶(晚清属近代文学)两个阶段.清初,常熟诗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遗民诗人如群星璀璨,创作了众多忧国忧民的作品,烙下了时代印痕;二是以钱谦益为核心的虞山诗派,与云间、娄东鼎足而立,给中国诗歌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清中叶,"神韵"、"格调"、"性灵"诸说登陆常熟诗坛,造就了许多才华出众,颇具影响的诗人,给虞山文坛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6.
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一八八五年台湾建省以后)由于海运发达、时局的动荡和近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一向比较沉寂的台湾诗坛,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这种兴旺景象的突出标志是:诗社林立;台湾本土的诗人大量涌现;海峡两岸的诗人频繁交往;出现了一批可以传之久远的优秀诗章。台湾近代诗坛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依中日甲午战争为界线,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可视为台湾诗坛的初步繁荣期;后一时期,则是台湾诗界在特殊的环境里获得蓬勃发展的时期。现对前后两个时期的台湾诗坛状况,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椰风蕉雨话诗坛──从十年《蕉风》看当代马华诗坛黄华马华现代派诗作萌芽于1959年(以第一本现代诗集《美的V形》出版为标志),此后,有关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持续了几十年,但文学自身的发展使两者最终合二为一。到70年代中期,两派之间的藩篱基本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宋室南渡后,福州成为福建乃至全国的诗坛中心之一。福州诗坛的主要诗人有福建本土的李纲、邓肃、张元幹、李弥逊等人以及宦居于此的苏籀、朱松、吕本中、胡铨、叶梦得、富直柔等人。福州诗坛可以绍兴十年(1140)李纲病逝、李弥逊隐居连江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福州诗坛前期最突出的文学活动就是两次大型的同题唱和活动:止戈堂题咏和王岩起乐斋诗,诗人通过这种诗歌唱和不仅是诗艺的切磋,更是一种精神的砥砺。李弥逊是纵跨南渡时期福州诗坛两个阶段的重要诗人,其诗歌以描写隐居生活之乐为主,兼有忧国忧时之情。宋南渡时期福州诗坛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文不坠,兴盛二十多年,与绍兴初期的临川诗坛以及绍兴中期的上饶诗坛繁荣一时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工人阶级诗人王学忠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崛起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是这一新时期极其独特的诗歌现象,它必将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壮剧中一个惊世骇俗的强音而响彻在中国新时期文艺复兴的大潮之中.《诗人王学忠评传》这部著作对此作了真实生动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乾嘉诗坛点将录》一书,历来都认为是清诗人舒位(铁云)所作,惟钱锺书先生据清贝青乔集中《为叶丈廷琯题〈诗坛点将录〉》一诗,断此"足证俗传舒铁云作之讹"。但此论未免千虑一失,据当时文人的雅习、《录》中诗人的不持异议、该《录》收藏者叶廷琯与题词作者的交往互动诸方面,可以看到此书绝非叶氏所作;据叶氏友人著述中的明确表达,更可见该录确系舒位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