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7年国务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五年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与应用情况如何?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在西部的概念、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使西部地区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由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跨越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部地区特殊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关注残疾人教育,更应该关注西部地区的残疾人教育,目前,我国还有43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其中372个县在西部。这372个县中有60多个县还未普及小学教育。考虑到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发展的现实.上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状况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3.
以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进行了α收敛和β收敛检验。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中、西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经过小幅波动后趋于缩小,两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呈α收敛趋势。β收敛检验表明,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部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要靠资金、技术、信息,更重要的要靠人才。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到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为此,加快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知识贫困”正在威胁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而要依法开发西部地区贫瘠的教育资源,依法推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追赶型发展,用政策措施遏制西部地区人才大量外流的状况,要从立法的高度重视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执法的高度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资金投入上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从对口支援上协助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从政策措施上推动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不如东部地区那样发展迅猛,但还是有所发展。除原有的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外,西部地区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改制为高职院校。同时西部的不少普通高校也设立了二级学院,举办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出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大众化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客观需要。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办好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西部高职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就是对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其中教育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反映西部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划分出教育类别,以期对西部教育的政策制订和分类指导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教育怎么办?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怎么办?近期“热门话题”将带您走近西部,探讨西部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本文两位作者在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如何推进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对策,对我们研究西部民族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编者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西部民族的人口与地域特点、西部民族教育的现状、现代教育技术对西部民族教育的影响、西部边少地区教育的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促进 ,并指出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少数民族教育 ,无疑是提高和加快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各因素和谐发展,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影响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生态因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个主生态因子及其所包含的各子生态因子,指出只有保持各生态因子协同发展,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才能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系统动态平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5,26(10):11-17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理论界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少学者把“质”与“本质”相混淆,有的甚至把现象当本质。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乃至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深刻地揭示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本质就是身处教育关系之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教育存在中“人”的缺席,由于对“意义”的漠视,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之中,隐匿了自身的本真状态而变得不是它自身。那么,分析当今教育“意义”危机的表现,重新思考和阐释教育意义迷失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探索出教育走出“意义”危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 ,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师资培训制度、配套的职业教育法规 ,更有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堪称“欧洲师表”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是当代世界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 ,其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目标,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职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以及通观全局、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施行通识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应该是:常识的普及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现途径是:通过课程、活动、环境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哲学家J.索尔蒂斯在《论教育哲学的前景》一文中提出了"个人的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个人的教育哲学"又可以分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受教育者三个亚层。教育研究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批判和构建功能,教育实践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反思和完善功能,受教育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辩护和教化功能。这三个层面相互融合形成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的教育哲学,勾勒出"个人的教育哲学"未来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远程教育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我国远程教育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总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统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界协调发展,创新终生教育平台。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对构建国家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8.
胡适受其家庭教育与家学渊源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注重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认为它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象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认为教师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方法上倡导自由思考,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前钢琴教育的普遍优势以及广东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理论把握和实证聚焦,从理论层面研究德育的内容、原则以及教化机制,探讨将钢琴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将德育渗透到钢琴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的必要性。从广东“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类型探讨钢琴教学中德育“何以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的学习,就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改革开放后三次全教会的主题和影响,回顾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历程,探讨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全面推进”的丰富含义,间明了“三个面向”、“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以及实防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创流精神的培养;还探讨了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的辩证关系、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