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2.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三册《毛遂自荐》这篇课文中,当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晓以利害,楚王答应订立盟约之时,“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课文注释将这句话解释为“这里泛指结盟时用的牲血”。对此注释,笔者颇有异议。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期,歃血结盟,所用牲血,是有一定等级的,“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猪,大夫以下用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当时结盟所用牲血贵贱之不同,马血给楚王,狗血给平原君,鸡血才是为自己准备的。毛遂这样吩咐,既符合当时结盟的礼仪准则,更是他精心设计,进一步推动盟约顺利订立的苦  相似文献   

4.
《毛遂自荐》“自读提示”指出“课文着重写了毛遂的胆识超群和才能出众”,“全文故事完整,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写得很成功”。阅读课文时,怎样理解这段话?须学习掌握作者以个性化语言凸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课文中毛遂见识高远、善于论辩、外交才能杰出、勇挫楚王的性格是由其个性化语言体现出来的。首先,毛遂言“使遂蚤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语  相似文献   

5.
高中五册课本《毛遂自荐》一文开头交代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只好求救于当时力量较强的楚国,同楚“合纵”。当“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对“先生上”,我们联系上下文,作深入的探讨,会发现其深刻及意蕴: 一、说明十九人面对复杂形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寄希望于毛遂,但事实上,十九人并不了解毛遂的实际能力,在此关键时刻却又推出毛遂,说明了当时门客之问尔虞我诈,互相倾诈的社会现实。二、反映了十九人轻视毛遂,欲出毛遂的“洋相”的阴暗心理。曾几何时,毛遂自荐成功后,十九人“相与同笑而未发”(彼此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没有把轻视毛遂的意思说出来)。难怪毛遂胜利后在楚国朝庭上,当着平原君的面指责十九人“公等录录(通“碌  相似文献   

6.
《毛遂自荐》通过毛遂自荐面说楚王定立合纵盟约的故事表现了毛遂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故事完整,简繁相宜,在人物的刻画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一、以十九人衬托毛遂。当初,毛遂自荐时,作者对十九入作了一个精采的群体情态描写:“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相与目笑”可谓传神之至,轻视毛遂的心理虽未宣之以口,但相互眼光示意,暗自嘲笑之态却逼真得如在眼前。等到了楚国,作者写道:“与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3)
明人宋濂在《燕书》中讲了一个寓言:秦人尊卢沙特爱说大话,到了楚国,一入关就说:“我是来给楚王当老师的。”楚国大夫问:“您将以何谋略师楚?”他说:“这个你不懂。”再问.更是怒而不答。官员们只好引他去见楚王。见了楚王,尊卢沙先以晋国约秦、齐、  相似文献   

8.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9.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10.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邯郸遭到魏军包围的时候 ,门客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出使楚国 ,以机智善辩而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回来时 ,平原君称赞说 :“毛先生 (毛遂 )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 :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 ,象征统御九州 ,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 ,象征天子权威。“一言九鼎”便由此而来 ,比喻说话很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一言九鼎  相似文献   

11.
“封面人物”催我奋进!袁蓉(以下简称“袁”):王老师,您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栏是早在16年前的1987年,当时刊物主要介绍了您的板书图示导读法,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不知后来您在语文教育研究上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果。王松泉(以下简称“王”):首先得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催我奋进!后来我从中学调入高校,主要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校,我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学科体系、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心理以及阅读教育理论、语文教材理论、语文教学艺术等。出了一些书,包…  相似文献   

12.
《将相和》中讲到的“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秦王为了得到它,愿用十五座城市交换,而蔺相如为了保护它竟不惜性命。那么这块“和氏璧”究竟是何宝贝?为什么称为“和氏璧”呢?据古书《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住地荆山上找到了一块罕见...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其修订本改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然修订本仍存在不少问题。因篇幅有限,本文仅就语法部分的一些引文提出质疑一以同编者商榷,并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顺便也提供给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参考、核对和订正,使之不再以讹传讹。质疑例句如下:(1)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278页.以教材页码顺序列出)“天汉”非原文‘应加括号。(2)范眼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维说秦王》,283页)“王”牢前衍“秦”字。(3)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相似文献   

14.
A《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庄子正在河边悠然钓鱼,突然来了两位楚王的使臣,他们恭恭敬敬地对庄子说:"先生,我们大王想请您到朝廷做官,你同意吗?"庄子无意当官,直截了当地拒绝又有失礼貌,于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回答:"我听说过从前楚国有过一神龟,已死去三千多年了。大王对它十分的敬仰,用精美的  相似文献   

15.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16.
古代行人辞令所用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巧施激将,正话反说。毛遂劝说楚王,鼓励、反激并用,数语说动楚王定盟。孔明奉命联吴抗曹,在纵论天下形势后,先用激将法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一下触痛了孙权的自尊心,他请问诸葛亮:“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火上浇油,进一步激道:“田横,齐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复为之下乎!”这一激非同小可,激起了孙权强烈的自尊心和不甘“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的屈辱感,决计联刘抗曹。这是成功运用激将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以题会友  设疑解疑  启迪思维  助教助学设计 1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疾为韩王出使楚国 ,楚王问他说 :“您信服谁的学说 ?”他说 :“我信奉列御寇的学说。”楚王问 :“您最尊重的是什么 ?”史疾说 :“我最尊重的是凡事必求其正。”楚王问 :“凡事求其正可以用在治国上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楚国盗贼很多 ,求其正可以治盗贼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用求其正的办法来治贼 ,究竟怎么办呢 ?”这时有个喜鹊停在屋檐上 ,史疾问 :“请问楚国人怎么叫这种鸟” ?楚王说 :“叫它喜鹊。”史疾问 :“…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课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特色鲜明,开篇介绍时间和起因,结尾紧扣全文写结果,简洁明了,浑然一体。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晏子  相似文献   

19.
《公输》一文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没有一兵一卒的墨子,没有一官半职的墨子。没有雄财强势的墨子,却成功地阻止了楚王攻宋,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墨子劝阻楚王,没有摆出一副正义者的面孔指责楚王攻宋不义,而是先给楚王设了一个圈套:假设出一种不合常理的偷窃行为,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窃疾矣”;然后拿楚国与宋国对比,类推出“王之攻宋,与此同类”的结论,令楚王折服,放弃攻宋。真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呀!  相似文献   

20.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