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一字贯穿,前后勾连   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过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再用原来的比喻从反面强调这一主旨,最后又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推出这一主旨的具体内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 ?文章的第 2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   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 1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青钢相识相知凡四十载,往昔有师生之谊,今日乃忘年之交。日前归国省亲访友,喜读《字行天下》,爱不释手。读后掩卷长思,感触良多,不胜欣慰。此书不足二十八万字,耗时竟六个春秋。常人十年磨一剑,作者六年铸一刃,用情之深,可见一斑。《字行天下》天马行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寓意深邃。细下品读,窃以为此书一线贯穿,即:测字经纵横谈。"经"含有"经典"之意,"经验"之谈。"测字经"虽不可与《诗经》《道德经》《圣经》等相提并论,但  相似文献   

3.
《教育碎思》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教授的一部随笔式的著作,共由44篇文章组成。虽为随笔,却并不随意;虽日“碎思”,却分明贯穿着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于当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前瞻性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小倩 《文教资料》2014,(27):24-25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麗"古字为"丽",旅行之象,本意为旅行,后为了书写简便又简化为"丽"。"丽"确有数、两及附之意,没有思的意思。胡承珙认为"思"字是"附"字之讹,但经过简单的考证,作者认为胡氏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5.
指尖痕迹     
顾圣婕 《新读写》2008,(6):38-39
文章从描述与“字”之矛盾而入,贯穿了作者的成长轨迹与内心活动,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细微,心思之敏锐。而读到“不耐烦时,心里就会想别的事,一想字就写歪了”,不禁莞尔,寥寥几字,朴实地点出习字真经,确实是“反思”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每篇文章都贯穿着一条作者组材的思路。而思路,一般指的是作者记叙人物或描述事件的线索,根据这条线索,把字、词、句和段组成紧密完整的结构。尽管文章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鲜明豁达,有的隐含深晦,但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7.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8.
押仄声韵的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山水诗的杰出代表。目前学术界公认:写于永州时期的《江雪》,作者在短短二十字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渔翁;渔翁形象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寄寓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但,作者在渔翁形象中究竟寄寓了什么思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1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简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个“美”字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贯穿于孩子的整个学生时代,甚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教好数学呢?总结为三思,即思如何激发兴趣;思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思教育学生严谨求学。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抓住作者思路的特点,带动文章字词句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教学实验。一、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一篇文章,不管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论说文和说明文,还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都得经历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作者的思路,它直接影响文章的立意布局和遣词造句。刘勰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思、意、言,思是第一位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把握住作者思路的特点,意和言自有归宿,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式  相似文献   

14.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乐”字贯穿作品始终,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尽管作者当时身处逆境。笔者在此仅就作品中“乐”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两个“思”字,似乎不大引人注目,它们均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孔雀东南飞》:日奄日奄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前一“思”字,课本未注,一般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思念”,失之。后一“思”字,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云:“[(sì)]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这里指”似乎是说“思”字本无“愁思”之意,只是结合语境才有了这一意义的。另外,此注认为“思”是名词,亦有可商之处。其实,这两个“思”当释为“悲伤、悲哀”。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哀思”条云:哀思一词,诸家…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解读以及关于文本解读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晏殊属思深意远的"心境型"作家,故其词无论咏物、感怀或闺思,无不体现深沉澄明的"思致"。其思致形态又可分为"无心"、"有意"两类。"无心"者在直觉中隐含思致,它或描摹以烘染意蕴;或写意以潜伏哲思,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意"者在直觉中显露思致,它或兴寄而言情志,或点染衬托以表意旨,虽可实指却意在象外,迷离蕴藉。"无心"、"有意"两种形态虽各有别,但在深层心理上都是作者理性观照的产物,是晏殊对人情世态、历史人生洞悟穿透的诗性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8.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19.
一、伯魚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生鲤,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假,字子思,年六十二.淆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由思想内容来驾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直忽,语语悟其神。”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处理好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