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周正 《语文知识》2003,(5):36-3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兰亭集序》的注释问题较多,现提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一、岁在癸丑。课本只注了“癸丑”,“岁在”二字及全句何义未注。这句话直译是“岁星所在的星空区域是癸丑”,意译为“(永和九年)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3.
王敬 《现代语文》2004,(1):21-23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章开篇就交代<兰亭集>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及"一觞(shang)一咏""畅叙幽情"活动、当地景色及与会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情,点明了这本诗集产生的经过.这些的确最切合书序的要求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5.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6月1版)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该文的解读有多种,本文拟从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的双重解读中寻找出一条新的思路,以就教于方家。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  相似文献   

6.
吴祥 《语文知识》2004,(6):42-42
高中语第二册将《兰亭集序》中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为“虽然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致是一样的”。乍一看通字顺,仔细一推敲便会发觉“所以兴怀”被漏译了。这四个字应该如何翻译呢?  相似文献   

7.
<庄周买水>是当代语文教育家、诗人刘征先生写的一篇寓言式杂文,入选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文笔生动的优秀杂文.  相似文献   

8.
9.
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语言在表层.形象在浅层,情思在深层。诗歌作品更是如此,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语言入手,捕捉意象.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三首》中的《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以下仅截取对此诗的四种解读思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课本已有多年。其注释也在不断修正完善。现又被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1)选入。然而.仍有三个通假字被课本误注,使学生如坠烟雾,直接妨碍了学生对意的正确理解与疏通,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谬误之处,还望课本编与教学同仁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早恋"一直是高中生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就有三首纯粹的爱情诗:<错误><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那么,对于这些爱情诗歌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是这样教读<致橡树>的:  相似文献   

13.
刘长森 《山东教育》2005,(17):47-47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它以字名世,堪称文采书艺双绝。《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潜辞中佳制,便是放在有晋一代,也难找到堪与比肩者。欧阳修更是高度评价此文,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其受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序,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别具一格。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在对该文的主题作分析时有这样的一句:“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将主题人为拔高,很值得  相似文献   

15.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名作,《兰亭集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激赏,除了文笔洗练、风格清新、辞采流丽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8.
19.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赡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